金沙裂谷间绽放的“文化之花” ——攀枝花市东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陈旭耀
近年来,作为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东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审视东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架,一个覆盖全区、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东区逐步建立。
文化的滋养 融入群众心田里
5月11日下午,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阳城社区金沙知音堂,几名古筝学友各自抚琴,悠扬的琴声伴随着袅袅檀香随风飘荡。
说起古筝,许多人下意识地把这种乐器与“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相关联。但这些古筝学友都是普通的社区居民,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社区文化的舞台上展示才艺,与邻里分享文化的快乐。
而在与阳城社区相隔不远的银江镇倮果村,刘敏与其他村民们完成了当天的田间劳作后,来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内看书。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两个片段,共同演绎出东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影像。
东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打破体制内的运作界限,创新管理体制,高效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源,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免费开放区——街道(镇)——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各类阵地文化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书画、舞蹈、曲艺、运动、阅读、陶艺等一系列服务活动品牌,广受群众的好评,多元文化聚集效应在东区逐步显现。
文化的阵地 建在群众生活里
5月14日,东区炳草岗街道湖光社区的文化小广场上,鲜花盛开,树木葱茏,平台处有跳绳的小孩、压腿的老人,亭子里居民手捧书本闲读……一幅景美人和谐的图景跃然眼前。
“2014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坡。东区政府出资对荒坡进行了打造,变成了我们喜爱的文化小广场。”湖光社区工作人员涂家会说。
这个社区小广场被命名为甘露园文化广场,于2013年底改造完工。广场占地8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人休闲娱乐,辐射周边12000余户居民,也结束了湖光社区无文化广场的历史。建在家门口的文化场地,让辖区群众有了开展活动的舞台。
湖光社区文化广场的建设,只是东区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2013年开始,东区区委、区政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748”平台建设的目标,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经过五年的努力,东区已健全区级、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文化活动中心67个,社区(农家)图书室59个,建成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2.6万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形成了城区“一公里文化圈”。
文化的力量 汇入群众情感里
“社区今年计划开展第二届‘睦邻文化节\’系列活动。”今年3月8日,东区弄弄坪街道新风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丽华宣布了一条消息,不少人专门跑到杨丽华的办公室询问活动的举办时间。
新风社区过去是一家大企业的职工住宿区。如今,社区4000余名居民中,有近1/3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不搞活动社区就缺乏活力。”杨丽华说。
2017年3月起,新风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为怎么把社区文化活动搞精彩出谋划策。通过集思广益,新风社区决定从当年5月开始,开展首届“睦邻文化节”系列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而针对活动,社区专门开辟一间活动室,方便社区“新风尚合唱队”排练节目。得益于此,合唱队队伍规模迅速扩大,如今已有30多人。
首届“睦邻文化节”系列活动在2017年7月12日达到高潮。当晚,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在新风社区文化广场上演。歌舞、快板、三句半……10多个居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参演人数超100人。
为扎实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东区先后打造了欢乐阳光节、社区艺术节、“文化英才”、“攀枝花诗歌大会”、“爱阅读,爱生活,文润东区”——“每天读书1小时”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截至目前,共举办11届社区艺术节,1万余人参与演出,观看群众多达80余万人次;举办4届社区体育节,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余项,参与群众10余万人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区还有新动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东区大力引进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开展多元服务,突破了资金少、人员缺、艺术种类不丰富的“三大”瓶颈。目前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已成为东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底,东区登记在册社会化组织10余家,自发成立的各类社会组织30余家,常年活跃着100余支各类群众团队。
◆
◆
◆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小琴记者程桂英)近日,瓜子坪兰尖社区“兰尖故事”微型博物馆又迎来一批参观者。“抓三线文化”是兰尖社区“12...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