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助力双河村“拔”掉穷根
倪国顺正在码放桑椹鲜果。(本报记者 李刚 摄)□本报记者 李刚 王南桢 特约通讯员 任婧
4月,仁和区同德镇双河村的桑椹迎来采果季,田间地头的桑树林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码好这几盘,我还要再到冷库搬两箱桑椹鲜果过来,烘烤后,桑椹干便制作完成了,即卫生又好吃……”5月3日,双河村果品烘干厂内,工人倪国顺熟练地将一颗颗桑椹码放在烤盘内。
倪国顺是双河村村民,也是贫困户。自从村里办起了果品烘干厂,他一边在厂里打工,一边照看家里,现在生活有了较大改观。
因户施策 下功夫拔穷根
倪国顺一家四口人,母亲先天聋哑,2011年突发脑溢血,长期卧病在床。他和妻子的身体都不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作,两个人只能在家种些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不过几千元钱。孩子上学需要费用,家人看病花销是大头,几千元钱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一家人的开支,生活十分困难。
2016年4月,双河村第一书记孟江石在走访时得知了倪国顺家里的状况后,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孟江石说:“从你家的产业和家庭情况来看,只靠单一的传统种植是不行的,还需要同时发展养殖业,种养结合见效才快。你们两口子也要做个分工,最好一个人出去务工,一个人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和产业。”
不久后,孟江石和帮扶责任人来到倪国顺家,为他家送来了种羊,鼓励他家种了1亩桑树。同时,在孟江石的帮助下,倪国顺在东区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依靠自己和妻子的勤劳努力,家里渐渐有了稳定的收入。
2017年年初,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帮助下,倪国顺家搬进了新修建的住房。他说:“我家只有1万元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加上国家补贴了69616元,我家才住上了新房。”
建起厂房 发展集体经济
2016年,孟江石到双河村任第一书记。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了解,他有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想法。
双河村有400余户人,一直有种桑树的传统,到2016年桑树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年产桑椹近50万斤。以前,每年桑椹到了采摘期都会有商贩来村里收购,但价格一压再压,果品一挑再挑,使得大量桑椹烂在了地里。
“仅2017年,种植桑椹的农户平均每家损失达到了4000余元。”孟江石说,这样的状况让他意识到,村里必须建立自己的加工厂,对桑椹进行深加工。这样,既可解决销售问题,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减少农户的损失。
说干就干。2018年2月4日,双河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挂在了村委会的墙上,村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村集体经济。
果品烘干厂建成了,工人从哪里来呢?孟江石想到了踏实肯干的倪国顺。听完第一书记的想法,倪国顺辞掉了原有的工作,因为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烘干厂上班,我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一亩多的桑树一年能产4000多斤桑椹,鲜果能卖8000多元;另外,家里还养了14只羊。”倪国顺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现在搬进了新房,有了工作,家里还有产业,生活正在逐渐好转,“相信只要踏踏实实干,我家一定会摆脱贫困。”
“直接从农户手里收购桑椹,就在原产地进行加工。收购过程中,我们还会返给每个种植户收购价的百分之十,这样一来,每年双河村有25万斤的桑椹鲜果被我们收购。”孟江石说,这一系列措施无形中整顿了价格市场,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也从源头激发了大家的内生动力。
壮大规模 助力脱贫摘帽
“我们已经和广州的一家农业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销路也有了着落。”孟江石介绍,现在已经有几家企业跟他们联系,想让他们帮忙做果干代加工。桑椹采摘季节后,还可因地制宜加工干桑叶尖。这样一来,村集体的果品烘干厂一年四季都有活干。
按照果品烘干厂制定的发展规划,每年4至5月,主要从事桑椹的烘干加工;5月中旬到7月中旬,烘制桑叶尖;7月中旬到8月,为几家企业做芒果干代加工;9月,计划种植经济作物玫瑰花,以为未来玫瑰花干片和玫瑰花露加工打好基础。
果品烘干厂在双河村只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如今,村里还有50千瓦和120千瓦两个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预计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果干加工和光伏发电两部分的收入将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家庭帮扶以及产业扶持等方面。”同德镇党委书记李兵说,这两个项目都是双河村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的集体经济,将助力双河村“拔”掉穷根,实现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近日,攀枝花市某户外团队驴友徒步红格李家沟,一路上沐浴阳光、饱览美景,感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江程芳本报记者胡波摄)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