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画家笔下的《出井入镜》
□本报记者胡波
3月中旬,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攀枝花市书画院青年画家黄丽华的纸本设色作品《出井入镜》获“高原·高原——第六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三等奖,该作品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
一个青年画家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是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和思考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努力学习敏而好思
黄丽华1987年出生在湖南省洪江市。17岁那年,她考入了重庆大学。
本科四年里,她学习的专业是绘画学(中国画方向),在花鸟、人物、山水、书法、印章、装裱等中国画各领域知识都均有涉及。学习中,黄丽华醉心砚边、纸上、案头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到底何为中国画?何为中国画精神?如何走好自己的创作道路……
在重庆大学读研时,她学习的专业是美术学(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导师为熊显林。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熊显林就是她艺术生涯里的伯乐。熊老师与黄丽华的艺术观点有不同,却能极度包容她的思想。他给黄丽华介绍艺术书籍,肯定她不成熟的作品,特别是这期间让她赴台湾到东华大学、元智大学交流学习。黄丽华每天马不停蹄奔向台湾各类当代艺术展馆,拜访名家、采风写生、学习策展等,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收获的充实。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黄丽华非常幸运地见到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巨然的《层岩丛树》、郭熙的《早春》、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一系列典藏真迹,着实令她感动,久久不能平复。即将离开台湾的时候,黄丽华举办了“渝儿耍画样”个人绘画展,展出了她赴台交流学习过程中创作的40余幅作品,以及每天的心路日记。开展当天,黄丽华收到了身边老师、同学、朋友真诚的祝福与称赞。可以说,当时学习的经历,至今都在发酵,影响和鼓励着她执着行走在艺术道路上。
深入基层体验真实
2015年,黄丽华来到攀枝花市书画院工作。
2016年3月,市书画院组织画家赴西区太平煤矿采风。这次下基层的体验,让黄丽华感受到煤矿工人的形象颠覆了往常在都市里的缤纷视觉。于是,她开始观察这一类人群的“真实”。第一次见到刚出井的煤矿工人,着实让她暴露了小姑娘的胆怯,她说:“他们远远地走来,看着像一群黑熊迎面扑来。”但在深入交流、体验到煤矿工人的生活之后,她却燃起了创作的欲望。她说:“如果说世人的‘面具\’多失真,那这些矿工的‘面具\’则无比真实,令人过目不忘。”其间,黄丽华很想下井去感受煤矿工人的劳作生活,但因为是女性,矿区管理规定不能下井,所以黄丽华每天只有在井外等候。
一到交接班时间,望着洞口,隐隐看到里边忽闪忽闪的灯光伴随着筒靴的步伐声逐渐靠近,或三两个、或一群,煤矿工人陆陆续续出井。让黄丽华开心的是,当煤矿工人发现井外有一位女性正拿着相机为他们拍照时,因为交接班白脸进、黑脸出的节奏,于是氛围变得有趣起来:煤矿工人有害羞的、有大方摆造型的、有彼此嬉笑打闹的……他们在镜头下定格,成为画面的主角。
出井入镜,这就是黄丽华得到的直观感受,也是带给她无限动力的源泉,她可以像舞台设计一般将煤矿工人在画面里进行重组:幽默诙谐的表情,轻松欢乐的眼神交流,让生活除了现实的沉重与无奈,还有片刻的释然与无谓。
扎根本土任重道远
深入生活,发现了好的素材,又该如何创作出有自己思想的作品呢?
经过思考,黄丽华决定选择以适当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以非现实之境来引申画外的思考;色彩上局部使用攀枝花特有的矿粉颜色,达到一种饱和度较高、且朴实厚重的质感;同时会有画面元素重组与叠加的方式探索艺术的可能性。
回顾过去的周思聪、卢沉,到现在的周刚、李晓林、徐唯辛、黄骏等创作的以煤矿工人为对象的优秀美术作品,探索了黑暗与光明,再塑了坚毅与茫然,透出了惊恐与无奈……而黄丽华喜欢表现与矿工们在一起的快乐,每每相见,嬉笑声在煤灰飞扬的一刹那间渲染开,模糊了双眼。
黄丽华深情地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所见所闻,成为我创作《出井入镜系列》作品的信心和动力的源泉。艺术创作任重道远,我愿扎根攀枝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本土作品。”
新闻推荐
看到这些请举报 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琳玲谈虚假违法整治
□本报记者晏洁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虚假违法广告无处不在。从市工商局对市内广告媒体、固定广告经营单位和户外广告经营者等发布的广告监测和调查情况看,虽然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