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琼华:救命拼细节

成都日报 2018-03-15 05:28 大字

本报记者 邓晓洪 摄影 尚兰婷

距离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已经快8年时间,虎琼华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被老师骂的场景:

一个垂危的病人抢救过来后,又出现了低钾血症,她及时为病人输液补钾。老师查房了,问病人情况,她汇报说:“病人血钾低,我已经补过了。”老师瞪着她,久久没言语,似乎还在等着她说什么。当她认为自己万无一失时,老师突然冲她爆发了:一个危重病人出现了状况,你的处理就这几个字?血钾低,有多低?你补了,如何补的?是注射还是输液?补的速度是多少?补液途径是什么?补后的值是多少?补后病人情况如何?这是几个字能回答的吗……

那一次,她被足足训了半个小时。自那以后,“严谨”二字深深地刻在了她脑海里,时时警醒着自己:ICU是与死神抗争的地方,“救命拼的是细节,病人本就在悬崖边上,不能等着掉下去了才去拉,而是应该先一步,把他们从悬崖边往回拉。”

协和医院的经历对她的从业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2014年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任职后,该院的重症医学科在短短两年时间得到飞速发展。

这个彝族女汉子

虎琼华是彝族人,皮肤黑,眼睛亮,一笑,就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她的声音有种金属质感,一听就能感觉她特健康。“小学时有个学期被选去体校跑步,高中参加校运会,一跑就破了封冻10多年的校纪录,大学还是年级篮球队的队员,投篮特别准。”

虎琼华是攀枝花人,命运中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她做医生这个职业。初中毕业时流行考中专,她却拒绝,全班70多个人,只有5个人选择考高中,她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女生。高考时,身为医生的表哥提醒她“千万别学医”,因为当医生太累,但她还是报了医学院,“其实那时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将来想干什么,就是觉得医生这职业特别神秘。”

被“神秘”所牵引,性格大气、外向、沟通能力强,体能又特别好,这一系列先天的条件,逐步把虎琼华往优秀医生的行列里推,不好都不行。她曾工作的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0年建立ICU,最开始只有5个医生20张床位,“病房是满的,但医生少,只能连轴转,倒班是史无前例的,4天一个夜班,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随时都处于奔忙状态。”这样的工作量,没有铁打的身板几乎干不下来。

她忙于工作,孩子要得晚,37岁时怀孕,挺着个大肚子没日没夜地上班、加班,“直到要生产的头天下午才没上班,生完孩子,刚30天就去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了。”她说,在攀枝花时,父母家距离医院也就1个小时路程,依然没时间回去,“反而是他们常常到医院看我。”

作为技术一流的重症专家,2014年,她作为人才引进,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履职,这个铁人般的女汉子,将其拼命、严谨的作风也带了过来。

好医生是苦出来的

能够作为人才引进到成都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必定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如同自己的姓一样,虎琼华在专业上具有的勇猛非常人能比,而勇猛中却处处显露着对细节的掌控。这与她所经历的训练有关。

她是工作6年后才去考研的,原因是她丈夫已经读了研,她觉得女人不能示弱。但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她准备考皮肤病专业,在综合性医院,皮肤科小,不会那么累。可是,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她被调剂到重症专业,“重庆医科大学在看了资料后,觉得我干过儿科、内科和急诊,经历比较全面,做重症更有基础。”研究生毕业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正好在筹备建立ICU,所以在转了影像、放射、麻醉等几个科室后,她作为储备人才,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了,而北京一年,却是魔鬼般的日子。

协和医院的重症专业是全国最好的,对每个医护人员的要求严格到苛刻的地步,“教授们常说:这里是重症病人住的地方,(他们)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在此后的工作中,虎琼华发现这确实是真理,“病人病情在突然出现变化前,一定是有原因的,是逐渐发展的,比如呼吸频率、比如血氧状况等等,所以对病人的状况监测必须时时紧盯。”

在进修期间,她很苦,因为要求严格,处处细致才不会被骂,为此承受的压力也是超前的,“协和强调每一个细节,在查房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你不能说“我觉得”这三个字,你只能用每项过硬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后说,“基于这些,我考虑是什么的可能性大”。”科学、细致、严谨,这样的要求让每个医生必须下足功夫,对病人的情况几乎掌控到每根毛发。“那时工作苦,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内分泌失调,脸上长满了斑。”

好医生就是这样苦出来的,她是带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回来的,这个理念就是:宁可让病人明明白白死,也不能让病人糊里糊涂地活。为此她解读说:“在ICU,重病患者抢救不回来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病人本来病情很重,后来却莫名其妙好转了,作为重症医生,我们不能让这种“莫名其妙”存在,必须弄清楚好转原因,不然下一个同类病人可能会殒命。对于没救回来的病人,同样要清楚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他们救不回来。这才是可以推动医学发展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救命拼的就是细节

重症病人,遇到虎琼华可以说是幸运的,对他们以及家属来说,虎琼华就是生命的希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能做到对每个病人的抢救都全程参与,而且强调每个细节的掌控。

有个姓王的女性患者,得的是粘膜瘤,在手术过程中血压就起不来了,虎琼华被紧急通知到手术室指挥抢救,并由她亲自护送到ICU。她通过对每项生命体征指标的追踪以及大量的文献查询,查出了血压垮掉的原因,经过调整,血压上来了,成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果不是她那种对细节的把控能力,这种病人非死不可。”

在协和进修时,老师经常对她说一句话:ICU的治疗不能凭感觉,必须精细化,掌控每个细节,病人的命本身就在悬崖边上,不能等掉下去了再去拉,而是应该在边上时就努力往后拉。“这句话时时影响着我,现在我也要求科室的医生也这样做。”她说,在她手下做事的医生也很苦,“病人输进去多少液体、排出来多少必须要记得住。救命拼的就是细节。”但是,医生的苦,换来的是病人的起死回生。

在虎琼华进入市二医院ICU当主任后,科室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不仅用上了多项填补空白的新技术,而且药品比例还降到了30%。ICU是个封闭的救治区域,对各家医院来说,家属因为看不到医生是如何救治的,所以也是医疗纠纷较多的科室。而虎琼华实施的细节化管理,让医患之间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我们可以将病人的治疗全过程清晰地告知家属,从不避讳。”她说,医患纠纷的产生,通常情况下是沟通不畅引起的,“让患者家属清晰地知道我们是如何做的,哪怕病人最终没能救过来,他们也能理解。”

前不久,一名60多岁的老人送进市二医院ICU抢救,因为家属不放心,让医院联系川大华西医院的专家来,虎琼华征求家属意见后,竟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也请来了,最终证实,川大华西医院和协和医院的专家非常认同虎琼华团队的抢救方案。最终,老人因病情太重没能救过来,对医院所做的努力,家属非常认同,在老人去世后,他们给ICU送来一束鲜花和一面锦旗,表达了对这个团队的感激。

新闻推荐

巾帼建功攀大高速项目

攀大高速公路项目部女职工们陪敬老院的老人唠家常。(刘家成摄)正在建设的中坝大桥。(刘家成摄)□本报记者谭建红拍合影照、包饺子、摘菜、洗菜、打扫卫生……3月8日,仁和区总发乡敬老院一片欢声笑...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