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枝花吃团年饭
□成世伦
我已是古稀之年了,总爱回忆过去。当然也少不了回忆当年在攀枝花那一年一年的、一餐一餐的团年饭。
攀枝花1965年3月建市,1966年,我来攀枝花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那时仅23岁。如今,攀枝花市已成为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
我把吃团年饭分为三个阶段,粗略地摆一摆“龙门阵”。
吃团年饭的第一阶段,是1965年到1978年12月。
当时是建设大军刚进攀枝花,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月光当灯地当床。先生产后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即使像春节这么隆重的节日,也是要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那时,住的是席棚子,团年饭就是在集体食堂去打点饭,多打一份菜,几个人在席棚前,围在一块,没有鞭炮声,没有糖果、烟酒,各人吃各人打的那一份。菜少也简单,但情绪高昂,饭间大家谈的背的都是毛主席语录,都是如何完成任务,让毛主席放心睡好觉。当时吃团年饭,是节约闹革命,是吃“快餐”,是打“速决战”。因为要早些休息,大年初一单位还要搞建设大会战。
吃团年饭的第二阶是1978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
这一阶段的大环境,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年年丰收,全国经济大发展,取消了一切票证,只要人民币了。大家逐步从帐篷、席棚住进了砖盖的楼房,有了点家具了,有个正式的家的概念意识了。当时提出的是劳逸结合过春节,团年饭也在家里吃了。猪肉多了,其他肉食也有了,素菜变成肉加菜。放鞭炮,找人写对联,贴对联,有糖果,有烟酒,讲点生活质量。吃的方式也多了,菜也多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都说改革开放好,祝愿国家繁荣昌盛。攀钢发展最红火的时候,给攀钢职工办实事,从外地为每个职工买来瓷盘,职工每人9个,双职工18个。还给每家每户发了碗柜、饭桌、书桌、凳子等。在家里吃团年饭,那心情就是不一样。喝上了饮料,有了好酒,热情的碰杯祝福一声接一声,团年宴成了真正的家宴。
吃团年饭的第三阶段,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至今。
环境逐步改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物资极大丰富,人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不少人小房子换大房子,过年还要贴对联,贴窗花,提倡休闲过春节。团年饭上鱼、蛋、奶、酒,生猛海鲜。1985年开始,大家围坐在一块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后来家里不够档次了,到饭店去吃团年饭了,小孩子猛喊上泡菜,要吃素菜。大家说,现在过年和平时一样,天天过年。过去年夜饭是一家一户的家宴,现在是弟兄姐妹,亲朋好友都不在家做年饭了,到时几家人一起到饭店吃年饭了。大家说的话都是如何实现小康,国家富强,人民更幸福,祝福明天更美好。团年饭后,考虑的是第二天怎么愉快地外出旅游。
时代不同,年代不同,团年饭的形式、内容都不一样。时代、历史在发展,团年饭的形式、内容也在变化,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岁月的痕迹。
新闻推荐
《关于培育发展研学旅行 弥补攀枝花市康养旅游产业短板的建议》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具有消费人群年轻化、不受时间限制等特点,恰好可以弥补攀枝花市康养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消费人群老龄化、冬旺夏淡...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