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进的 枝花 打好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战

攀枝花日报 2018-01-16 08:06 大字

竹湖园。攀枝花兰尖铁矿。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攀钢宇航级钒铝合金。实验室检测分析。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海绵钛生产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脉科技年产30万套新型钛复合材料生产调试。(彭莉摄)高炉渣高温碳化中试线。——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成就展示

本报记者彭莉

201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地区再次勇担国家使命,以先行先试的姿态推进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转变、探路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攀西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大、战略地位突出。仅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达66.67亿吨,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全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一位。作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地区,攀枝花在推进攀西地区创新开发试验的战役中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近年来,攀枝花市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动力,以推动民口产品与服务进入军工领域,破除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突破钒钛、石墨资源综合利用关键与共性技术,强化重大项目产业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四个方面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五大领域”政策先行先试,全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转化,强化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与保护,以建成全国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为目标,助推全省“两个跨越”发展。

提高生态质量优化发展环境

行走在攀枝花,灿烂阳光与蓝天白云让人沉醉,干热河谷与四季果香相得益彰。这一切,源于在创新开发中坚守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2017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城市污水处理率93.3%,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功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攀枝花环保整治交出优秀“成绩单”的背后,是践行生态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的结果。

为此,攀枝花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攀枝花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川滇环境监察、监测联动机制。深入实施金沙江、雅砻江等流域两岸生态脆弱区及干热河谷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有效治理鸡爪山、尖山、莲花山等区域面积2000余亩。深入推进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华阳煤业等59家矿山企业开展了恢复治理,已顺利完成16家;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4宗矿业权整改完成并注销许可证。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保领域的战略安排,是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环境短板的有效途径。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使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巩固、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基本解决全市突出环境问题。印发《攀枝花市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工作方案》等文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四张清单”和“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试验区能走多远?取决于其科学开发的程度,攀枝花会同凉山、雅安两地,秉承着相同的信念,一直坚持把科学开发战略资源作为深度自觉。

展望未来,坚持创新引领、产业提升,着力推进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五大领域”先行先试、“五个一工程”建设、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试验区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宏伟蓝图中,攀枝花任重道远,奋进不止。

制度日臻完善发展方向明确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

回望这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战,构建起了省部联席会议、省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攀西市(州)行政首长会商“三位一体”的高位推动机制。攀枝花市相继出台《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科技攻关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方案,以高水平、系统性的政策规划引领试验区建设发展。此外,印发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关于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法治示范区建设2017年实施方案》《攀枝花市加快推进钒钛“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方案(2017-2018年)》等系列方案;梳理上报政策诉求,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厅支持攀枝花市矿业城市转型发展12条政策措施。

聚焦政策措施,为大力推进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着力做好“钒钛”这篇文章,谋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产业实力提升发展特色鲜明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涵盖四川攀枝花市全域、凉山州6个县市及雅安市2县,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作为试验区的核心地区,如何在这场攀西先行先试的创新试验中,闯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路径?攀枝花用行动书写答案。

自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试验区以来,攀枝花市以此为契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钒钛产业迅速壮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全市形成了从钒渣到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钒氮合金、中钒铁(FeV-50)、高钒铁(FeV-80)、硅钒铁等全系列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从钛精矿到高钛渣、钛白粉、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钛合金铸件等全流程钛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钒制品、钛原料、钛化工生产基地,也是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2017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钒钛产业总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49.23%,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0.73%,同比上升1.73个百分点;钒钛产品总出口约5.29万吨,创汇2.04亿美元,海外市场正逐步扩大。一串串数据背后,折射出攀枝花钒钛产业的奋进史。

多年嬗变,攀枝花的工业逐步由钢铁经济为主,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

实施科技攻关增强研发能力

从凭借资源开发求生存到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从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到培育壮大多元化产业、从工矿基地向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迈进……科技攻关带来的突破,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实施科技攻关,铸强科技支撑,把美好蓝图变为振奋人心的现实。

全市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同推进机制,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科技研发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7%。26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总体推进顺利,高炉渣提钛及综合应用、氯化法钛白原料生产研究成功打通高温碳化和低温氯化生产四氯化钛的技术通道,实现炉渣资源的变“废”为宝;钒电池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成功建成高纯氧化钒、固体硫酸氧钒和钒电解液生产线,并实现相关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销售;钛及钛合金精密铸件产品、纳米铁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成功进入军工、航空航天领域;海洋用钛合金油气井管、输油(气)管线用钛—钢复合板、钒钛梯度耐磨材件3D制备技术等一批高端钒钛产品成功研发。

坚持高端定位,狠抓一个部省市共建、产学研协同的国家钒钛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印发《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钒钛国家科研大平台的建设方案》;起草国家钒钛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钒钛研究院)和四川省钒钛合金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获批高速重载钢轨研发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推荐大江钒钛院士(专家)工作站向省级工作站升级;促成攀钢研究院与成都地矿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船重工进行战略合作对接,制定《攀枝花市与中船重工共建钒钛国家实验室开放性合作方案》(初稿)。

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成果有效转化。2017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钒钛(国际)论坛举行期间,300余名钒钛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全球各地汇聚到这座因国家战略而诞生和发展的城市,探讨钒钛发展大计,为攀枝花钒钛产业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并签订项目合作或意向性协议10余个。与中物院银河596科技园、全国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对接钒钛军民融合技术需求,“高浓度钒电解液”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与凯盛科技、珠海银隆、清华韩敏芳等科研团队深化合作,组建中建材攀枝花石墨碳基材料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系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通道,形成金融对科技的强力支撑。成功举办“攀枝花气基竖炉高效还原钒钛磁铁矿循环铸造产业园”项目融资推介会,帮助企业扩大融资能力;推动科技银行建设,与市商业银行合作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试点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等系列举措下,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初步构建。

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层次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经济竞争力全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加快高新技术推广运用,促进产业调整升级,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为城市转型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

大江钒钛钛锭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建成我国第一台国产化EB炉;攀钢1.5万吨/年氯化钛白项目实现月达产,全年试生产氯化钛白9000余吨;向阳钒业年产4000吨氮化钒技改项目、鸿舰钛焊管生产线项目、天脉年产30万套新型钛复合材料精深加工制品项目等完成热负荷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高晶年产20万吨钒钛汽车板簧项目、大江钒钛年产500万件金属粉末注射成形项目、攀枝花学院连续真空镀钛膜项目等完成设备安装,开展生产线调试;钛米科技新型环保含钛建筑材料项目、恒辉科技100吨低氧钛及氢化钛粉关键制备技术研究项目、凯盛石墨10万吨高碳石墨生产线项目等加快建设;攀钢高炉渣提钛示范项目高温碳化和低温氯化工程、坚耐12000吨机械配件生产项目等顺利开工建设;德林义肢矫形器无障碍设施生产项目、蓝时集团钒钛新能源电动车项目、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北京三帝康复辅具装配中心项目等成功签约,全市工业发展呈现提档升级、延伸发展的良好态势。

如今的攀枝花,钒钛标准化体系建设富有成效。全面推进国家钒钛质检中心建设,强化质检中心能力建设,扩大检测范围至25个产品374个参数;积极筹建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全市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形成《攀西钒钛检验检测院机构整合设置建议方案》;起草完成《钒钛铁精矿》等3项行业标准,并通过标准审定。

建成的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国家级试点联盟等创新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造血”。高新技术企业由2013年20家增加到目前47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由2013年121.4亿元增加到2016年422.7亿元,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2家)。

政策先行先试改革锐意创新

产业升级的原动力离不开创新突破,作为试验区的主战场,攀枝花全面推进试验区创新改革,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先行先试”。

聚焦财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成功争取到“调整金融业增值税分享比例”等财税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生产活力;全力争取四川省水资源税开征试点,制定《攀枝花市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省内率先完成水资源费资料交接;积极争取钒钛增值税优惠政策;扎实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攀诚物流等4个营改增典型案例被省国税局采用并报国家税务总局。

聚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保障。深入挖掘石墨资源潜力,预获石墨资源矿物量约1400万吨;扎实推进红格南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将红格南矿区调整成为国家规划矿区进行规模开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新设70个采矿权和69个探矿权,并划分12个资源产业基地和9个重点规划矿区;深入推进马家田尾矿库闭库工作,开展回龙湾尾矿库接替库建设规划,供地用地改革深入实施,积极开展采矿用地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工矿废弃地种植芒果试点工作,加快土地节约利用步伐。

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省在重大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钒钛税收优惠、生态保护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要素保障厚植发展优势

电力、运输、人力等要素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战的强力进军。强化要素保障,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符合条件的钒钛生产加工企业与发电企业开展直购电交易试点,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促进节能降耗,实现资源与能源协调发展。鼓励全市工业园区、更多企业通过联合、打捆等方式参与直购电交易,部分重点企业(项目)还可享受精准直购电优惠价格,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成本压力,为转型升级赢得空间。2017年,全市共计65户企业纳入直购电名单,其中攀钢水火替换、攀枝花钒钛园区纳入精准扶持直购电,其余63户为常规直购电。全年签约直购电量71.6亿千瓦时,申报富余电量5亿千瓦时,预计全年全市企业共享受电价优惠6亿元。同时,铁路运输优惠全面落实,争取到国家铁路总公司的铁路运价下浮政策,预计全年优惠可达2.8亿元。

凭借一技之长,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和建筑金属构造项目比赛中,分别获得金牌和优胜奖的攀枝花焊接新星宁显海、卞涛,印证了全市人才支撑实力不断增强,攀枝花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开出繁花,结出硕果。为强化人才支撑,出台《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建成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系统(人才智库),重点引进、培养钒钛产业高层次人才。2013—2017年,共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4000余人,国外智力项目50余项,人才建设逐渐向优势产业集中。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专项资金不断向优势项目集中。2013——2017年,攀枝花市获得国家、省发改委试验区专项资金支持约8亿元,累计支持项目47个,对全市钒钛工业转型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火红的提钒车间。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发改委、摄影爱好者提供)

新闻推荐

央视《等着我》播出杨真华寻亲故事

本报《团圆,是最大的幸福》曾报道市民杨真华找到29年前被拐妻儿的消息——央视《等着我》播出杨真华寻亲故事本报讯(记者程桂英)2017年12月22日,本报以《团圆,是最大的幸福》为题,报道了攀枝花...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