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的仁和路径
仁和广场华灯初上。“候鸟”老人恋上一座城。运动成为城市慢生活的一种时尚。湿地公园休闲好去处。特色水果形成一张城市名片。绿染大河,城市形象提档升级。走进初冬的仁和,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硕果满枝。河道内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茂盛,鲜花盛开,河水就在脚边,伸手可触。优美的景观,映衬着城市巍然挺立的建筑楼群,城水相依,水天一色,好一派生态和谐的城市景象。
处于川滇黔资源金三角腹心地带的仁和,在“阳光”下行走的脚步铿锵有力。这个人口26万的腹心地带,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强化与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的深度融合,已逐步成为阳光康养旅游最佳目的地。近年来,仁和区立足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结合产业调整和优势特色,创新城市产业发展新理念,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突出阳光康养和绿色生态品牌,壮大阳光康养、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加快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冬季康养近郊游、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为重点的康养产业项目建设,突出“康养+农业”“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重点产业,丰富了康养产业载体。
□刘柏麟 本报记者 李刚 特约通讯员 张丹
“康养+旅游”
凸显目的地元素 “康养+农业”
将产区变景区
凸显目的地元素
“这已经是我来攀枝花仁和区过冬的第七个年头了,每年来这里都会变个样,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服务水平也在逐年提升,我和家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我们冬天的家。”11月7日,入住仁和区中坝乡潜龙生态康养中心的成都“候鸟”老人兰郁文说,我和家人对当地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去年,得知中心的老板要扩大康养中心的规模,儿子还出资30万元入了股呢。
和兰郁文老人一样,如今很多熟悉这里的“候鸟”老人已经把这个康养中心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年10月便来到这里,到次年3月离开时,就预订了当年冬季的房间。
阳光康养旅游是攀枝花转型升级、生态发展的新路子,随着攀枝花市复合型康养产业体系的飞速发展,“阳光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越来越得到更多外地游客的关注,借助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仁和区正不断努力改进各项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通过对康养人群的出行、娱乐、饮食、医疗和康养各方面的不断改善,全区各康养胜地人性化服务不断加强、住宿条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旅游接待点均配齐了运动场、阅览室、医疗服务室等设施建设,为“候鸟”老人们带来了家的温暖。
与此同时,仁和区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影响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短板,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要素开展工作,增强“康养+旅游”对消费、投资、扶贫、富民的促进作用,提升“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动力。
目前,仁和区已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迤沙拉);省级森林公园1个(大黑山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常乐酒堡);鑫岛游乐城、仁和公园等国家AA级景区8个;花城酒店、仁和宾馆等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1家;乌拉风情谷、柠檬庄园、常乐酒堡、荔园等二星级以上乡村酒店31家,非星级农家乐、山庄、度假村70余家,苴却砚等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商40余家。建成了总发立新、大田班庄、平地迤沙拉、中坝团山等重点旅游新村,形成可供5万人同时就餐、5000余人住宿的接待能力。同时,全区上下积极联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要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链招商等方式,不断夯实康养旅游业发展项目支撑。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80亿元的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了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宝玉石文化街、花城酒店、鑫岛游乐城、大河景观带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基础条件,丰富了文化底蕴。
“康养+农业”
将产区变景区
连日来,中坝乡的草莓又开始霸占了攀枝花市民的朋友圈,通过近30年发展,当地种植的1200余亩10多个品种的草莓,已经成为仁和区活生生的一张农业“名片”。和往年不同,今年,在草莓地的田埂边,一排排秋菊正含苞待放,这一农业观光元素的植入,受到了市内外前来体验采摘游客的点赞。
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以仁和城区为辐射核心,以贯通南北的干道交通为发展主轴,仁和区围绕国道108、省道216、214线,中坝—啊喇—平地—大龙潭大环线等康养旅游线路进行布点,实现农业产业区的“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园区景区化、农业科技科普化”,以品质提升为导向,打造辐射引领全区“康养+农业”融合发展。
利用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休闲农业。通过近年打造,截至目前仁和区已建成休闲农业景区10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迤沙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常乐酒堡),国家AA级景区6个(板桥村、立新、班庄、片那立、混萨拉、团山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中坝乡),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混萨拉村);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6个,农家乐83户,休闲农庄70户,其中,四星级乡村酒店6家,三星级以下农家乐30余家。2016年,以攀枝花市欢乐阳光节为载体,展示仁和旅游形象,全力塑造“康养胜地·这里仁和”品牌。依托观花、采果、近郊休闲、阳光康养及草莓节、桃花节、杨梅采摘节、泼水节、吆山节、葡萄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展示当地特色旅游形象,推动当地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游客约130万人次,实现收入约3.25亿元,带动了3000余人就业,增收约1亿元。
“康养+医疗”
提档升级强保障
近几年,冬季阳光康养在仁和区发展迅速,外地“候鸟”人群逐年递增,为切实保障“候鸟”人群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仁和区卫生计生局先后在仁和公园和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各建立了一个康养医务室。今年,该局还计划在仁和镇和大河中路片区,以两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与为“候鸟”人群提供住宿的服务行业共建康养医务室,以采用多点执业和预约服务等方式为“候鸟”人群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在仁和区人民医院建立起“候鸟”人群医疗服务绿色通道,促使“候鸟”人群常来久居。
以健康新业态为驱动,努力建立康养人群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仁和区打造和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和康养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以签约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家庭医养服务新模式,实现医养结合的全覆盖,助推“康养+医疗”加快发展。
早在2015年,仁和区大龙潭乡被列为全市医养结合试点乡镇,大龙潭乡卫生院作为试点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与家庭医疗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全科医师团队服务的模式,对签约医养服务的老年人按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举办中医养生大讲堂,普及中医药理论,增进老年人的养生知识,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大龙潭的试点为下一步建设“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老人养老服务新模式积累了必要的基层经验,对进一步制定标准化的服务协议和服务内容,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提供了基础。
今年,仁和区拟再引进1—2家兼顾中西医服务的社会医疗机构,区人民医院延伸门诊乡镇覆盖率实现100%,同时,支持医疗机构举办养老院和以其房屋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办养老院。
“康养+运动”
倡导运动健康生活
每年冬天,国家、省(市)射箭运动队伍都会来到仁和区进行冬训,四川省射箭训练基地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也先后落户仁和区。北京射箭队在仁和柠檬山庄训练期间,教练陈全林说:“仁和的气候、环境,包括训练氛围和管理,都有利于射箭队的训练。和全国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得天独厚。”
作为攀枝花市传统优势项目,射箭运动在仁和区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氛围。以国家射击冬训基地为基础,依托独特的阳光资源优势,仁和区探索出“康养+运动”的发展模式,大力倡导运动健康生活。目前,群众体育机构建立健全,共有区老年体协、区田径协会、区篮球协会、区桥牌协会、区信鸽协会等9个单项体育协会;14个乡镇及1个街道办均建立了农村体育组织和街道社区体育机构。
2015年,“阳光运动·这里仁和——攀枝花市第七届运动会”在仁和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大企业及部分单位和行业的19个体育代表团带着激扬的热情参与了此次运动会。同年8月投入试运行的仁和区体育运动中心承接了此次运动会的部分比赛项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都在中心举行。此后,仁和区有了大型的综合运动场馆,这场运动会也带动了仁和区全民参与运动的氛围。
如今,在仁和广场和大河两岸,晨练的市民越来越多。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运动,正在慢慢融入仁和城市的生活节奏当中,成为了这里城市文化的阳光康养品牌。
根据《仁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仁和区未来还会加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实现100%。此外,还将定期举办参与度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发展登山运动、定向运动、徒步穿越、垂钓运动等富有特色的户外健身休闲项目以及舞龙舞狮、太极拳(剑)、棋牌、射箭等传统优势项目。全民参与运动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覆盖面也会更广。
“康养+工业”
产品变商品突出特色
仁和区具有丰富的苴却石矿,主要分布在大龙潭乡、平地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发苴却砚,经历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已形成了以敬如石艺公司(罗氏兄弟)、加勇石艺公司、鑫苑工艺、太阳鸟文化传播公司等为代表的苴却砚工艺美术品加工企业,随着苴却砚产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展,在各级展赛中屡获大奖及“千砚工程”等大型石雕系列作品的不断问世,砚雕产品有苴却砚、摆件、挂件、文镇、笔架、印章、烟缸、茶盘、配饰等30多种,产品涵盖文化、旅游、生活日用品各方面。
此外,仁和区加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攀西阳光酒业有限公司葡萄酒产业的开发,将葡萄酒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攀枝花的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葡萄酒庄。积极支持“攀枝花芒果产业园及休闲食品加工建设项目”和“创客芒果加工项目”,开发康养功能产品,推动“产品变商品”。发展精致农业,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芒果、石榴、松露等产品的初深加工及啊喇香米精加工等提升了农产品价值。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易于携带的农副、土特产品包装加工成为旅游商品,创新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直销、连锁零售经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和流通模式。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物流配送业务,延伸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发展成为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并重的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品牌农业加工基地,满足国内外及周边市场需求。依托工业的强大支撑作用,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带动工业的优化升级,通过二三产联动,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促进全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多点支撑
为“康养+”注入活力
近年来,仁和区紧紧围绕“宜人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兴区、城乡统筹、开放合作”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阳光康养先导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康养+”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9月,仁和区康养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关于推进“康养+产业”示范项目、示范片、示范小镇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将建设葡萄基地标准化建设和酒厂改扩建项目、普达养老护理院、布德镇千亩莲藕产业观光示范园、仁和文化公园项目、路歇桥水中央湿地公园项目等5个示范项目,还有大河康养产业示范片、万宝营森林康养度假示范片等2个示范片项目,以及平地镇葡萄酒康养示范小镇、普达阳光国际康养示范小镇、苴却砚特色文化示范小镇等3个示范小镇项目。
仁和区将借此项工作的开展,整合资源,明确导向,壮大康养产业发展规模;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速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制定康养标准化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打造中高端产品,着力提升康养产业中高端比重。
为推动项目实施,该工作方案还对各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进度计划、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人等作了具体安排。
该工作方案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机制保障、督察考核等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要求将“康养+产业”示范项目、示范片、示范小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细化工作方案,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目标任务到位,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带动全区康养产业的整体推进。
(本版图片由仁和区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12月3日,由攀枝花市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实施的省道214线回箐沟桥至湾滩电站段大修工程正式进入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施工阶段,预计12月15日完成全部沥青路面铺筑并恢复通行。据了解,该大修工程项...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