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成东高校讲诗:“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11月30日晚,攀枝花学院与市文联合作的“诗和远方”第二场讲座走进攀枝花学院。诗人刘成东以《攀枝花诗歌,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为主题,解读了杜璞、杨荞宁、黄薇、宋晓达、李平、王萌芽等攀枝花诗人的诗,为该校同学讲述了攀枝花诗歌的发展、影响等,鼓励学生们多读诗、多写诗。
诗,有时是生命的幻想。“……呵,别说/总有那么一天/雨下个不停/我会步回出走的地方/你只要哭一哭”(杜璞的《死后》)。它是一种感受,一种心态,一种情绪的流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这首诗,多层次多角度地传达生命的情感,用诗歌的情怀,表达强烈的爱与忧伤,这就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温暖与温情。
“……我爱听的唱片安静下来/我要把多余的口红、眉笔和衣服/还有忘不掉的那些/抛得远远的/除了身体我什么都不带”(杨荞宁的《除了身体,我什么也不带》)。马克思说,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索取生命之火的场所,也是人类驰骋情感、放纵诗情的天地。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她存在于自己的时光中,带给读者无限遐想。
“……一瓣是春衫薄里留下体温的红酥手,一瓣/在西来的雨水里打开梦,另外两瓣/沿枕木和铁轨组成的梯子,把天走亮/剩下那瓣花妖,取消了葬礼,和那个人/在前尘旧事里相依为命”(黄薇的《在春天的深处虚构桃花》)。桃花,永远的诗意,永远的话题。此诗,下字之雅,味之深长,意之柔婉。读此诗,自然让人联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源……诗人以桃花为意象,抒写个人化、心灵化的神秘色彩,诗中铭刻一种隐忍,一种忧伤,一种从容,一种自信。
“……我把一身的疲惫卸下来/连同土豆和玉米扔进火里燃烧/将影子挂在墙上歇息/让手掌在火苗上不停地翻动/突然觉得/靠近了常常是一种痛/而离远了,就不再有温暖”(宋晓达的《距离》)。人生最好的选择是若即若离,距离也是美,也是一种无奈,有时甚至是悲愤。
“……不必归去/远离家园的地方/其实离家最近/泛舟秋水,肯定会遇见/那些把酒临风的先人/摇船的少女么?/你熟我也熟/她的芳名/叫乡情”(李平的《宁河唱晚》)。朱光潜认为,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的情感,呈现的是一种乡情,诗人情感与风格,都带着浪漫的气质。
“……出门在外/一柱炊烟/一声软语/一扇桔红的窗户/都让人怦然心动/想家”(王萌芽的《家的定义》)。把复杂的难以说清的事物,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讲座中,刘成东娓娓道来,梳理解读了几位攀枝花具有代表性诗人的诗,和同学们分享诗的感悟。
此外,刘成东讲解了自己的十四行两首。《渭城曲》:目光无语,唯有/高高的树枝站在雨中/撑起一个世纪的等候/默默地焚烧泪水/远行的人/将前方的道路一饮而尽。《蓝杜鹃》:远处,山雨唰唰袭来/树上花朵开始清瘦/生命,翻过又一道沟坎/午夜,蓝蓝的光焰/把你凉如石头的血液/撕得纷纷扬扬。
“希望同学们多读诗、写诗,成为诗人。”刘成东表示,“诗和远方”的讲座,让诗人与校园“牵手”,充分将本土诗人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学习和创作的好环境,激发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诗意和别样的文化氛围。
攀枝花学院土木学院、外国语学院、经管学院的学生渠春雨、冉雨沙、杨春、冯刚等同学表示,这场讲座之所以吸引他们,是因为学诗能提高个人的文学气质和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攀枝花诗人对诗歌的坚守让人敬佩,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新闻推荐
近日,仁和区在东风小学举行第四届“仁和阳光·七彩童年”校园合唱比赛,来自全区各中小学校的24支校园合唱队参赛。比赛围绕“仁和阳光·七彩童年”主题,充分展现了学校文化特色和艺术教育水...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