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倾力帮扶 省级贫困村变了样
西区检察院检察长孙云强(中)走访慰问贫困户聚焦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工作
王芳景文军本报记者唐万贵文/图
协调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打通“断头路”“瓶颈路”10余公里,平整水泥路面10余公里;协调资金30余万元,改善居民饮用水难题,赠送水管修水池,解决山区旱情;推动花椒、核桃、噹噹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发展,逐步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拾生活信心,统购统销花椒,打开市场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8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在***、倾力帮扶大麦地村方面主动作为,先后协调资金200余万元和自筹资金21万余元投入在该村,一系列务实帮扶举措让大麦地村一天一个样,不但成功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培育出了青花椒、噹噹鸡等特色产业,“噹噹鸡”品牌已收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钱袋子越来越鼓。
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 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10月13日一早,西区检察院检察长孙云强就带领20余名干警驱车前往大麦地村,一个西区最远、最高、最贫穷的小山村,也是该院持续帮扶了8年多的贫困村。
据该院政治处主任陈泽斌介绍:2009年开始,该院便和大麦地村“结亲”成为亲戚,“上山”便成了全院检察干警工作的一部分,大麦地村更是全院干警最关心、最牵挂的地方。“这些都是最纯正的本地鸡。”当天,该院干警揣着现金与大麦地村对口帮扶家庭兑现“以购代养”协议,拿到厚厚一叠现金的李文祥夫妻俩脸上藏不住丰收后的喜悦,当场表示要加大噹噹鸡养殖数量,以增加收入贴补家用。
像李文祥这样的贫困户被调动起来发家致富梦始于西区检察院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小目标的务实帮扶举措。
多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扶贫帮困方针政策,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自掏腰包等方式,为大麦地村改善通村公路、饮水设施,发展壮大花椒、噹噹鸡等种养产业,帮扶特困群众,大麦地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6500余元,并成功甩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采访中,该村村支书丁万祥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大麦地村现有投产的青花椒70亩左右,而全村已经种植待产的青花椒预估达2000多亩,也将逐年投产。按目前市场价,每亩产值在6000余元左右,那么全村仅青花椒一项,将产值超千万。
随着青花椒、核桃、噹噹鸡等种养产业的持续投产和壮大,大麦地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明天越来越有盼头。作为全村发家致富领头羊的丁万祥告诉记者,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西区检察院多年来的倾力帮扶。
修路引水结对子 帮扶绝对不摆花架子
“以前,村里虽然通了路,但是没有硬化,断头路多。一遇到雨天,出行就成了大问题,很多农产品都靠人背肩扛下山去卖,往往耽误了时间还卖不上好价钱。”大麦地村的花椒大户紫文友对此深有体会。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最简单的道理。2009年,和大麦地村结成帮扶对子后,西区检察院首先在修路、解决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该院联合市交通部门、新钢钒等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断头路”“瓶颈路”上下功夫,先后协调筹集资金130余万元,修建水泥路、碎石路10余公里。协调市民宗局筹措资金80余万元,平整水泥路面10余公里,终于打通了山区的“土产”销售路和居民出行通道。
同时,该院在大麦地村走访调研时,发现许多村民患上结石病,通过卫生局、水务局等技术人员对水质的检测,石灰石超标是结石病的主要原因。于是该院协调格里坪镇、区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投资30余万元,在2社修建饮用水处理站,20余户村民已经使用上净水设备。同时针对村小学学生没有饮用水,又为学生修建水池,送去水管,接通山泉水。
大麦地村属于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长期干旱少雨,旱灾不断,使原本就贫困的农户雪上加霜。2012年3月29日,该院向大麦地村村委会捐赠铝塑饮用水管2万米及配套管件,价值6万余元。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序组织下,陆续为村民修建大型蓄水池。目前,平均每户已有2个蓄水池,大麦地村旱情得以缓解。
帮扶举措跟着群众需要走,该院紧密联系乡镇、村两委,将帮扶力量投在全村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截至2016年,村民通电率100%,移动通讯覆盖率达98%以上,通自来井水率80%,沼气使用率为65%,村民生活条件及生活观念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 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噹噹鸡果然名不虚传,肉质鲜美、细腻,这可是我们需要的一道上好食材啊!”采访当天,我们遇到了一家攀枝花知名餐饮企业搜寻食材的团队,正在和大麦地村噹噹鸡专业养殖合作社洽谈长期合作。
大麦地村地处二半山区,高寒气候加之土地贫瘠、干旱,并不适合普通的农作物种植或水产养殖,经过一番调研发现,该村适合发展青花椒、核桃及土鸡等特色产业。
抱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的帮扶原则,该院立足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积极联合村委、镇政府全力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养殖”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该院协调各方力量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花椒、核桃产业园地。
协调农技等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和村民要求,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均结“穷亲”一对,主要领导结对两个以上,购买果树幼苗,赠送农技书籍,推动全村89个家庭全面种植花椒。目前,种植花椒2.5万余株,户均收入1.5万余元,1000亩核桃基地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推动噹噹鸡规模化养殖,该院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通过赠送孵化器,购买玉米、幼仔等方式,确定养殖和种植示范户,明确扶贫资金的补助范围、方式以及金额,鼓励农户积极开展种养殖业。2013年养殖噹噹鸡12000羽,且“噹噹鸡”品牌已收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发展势头良好,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已成立噹噹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傈苗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生态鸡养殖户50户,补助农户已达21万余元。
此外,该村还有50亩的核桃种植规模。如今,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之路给全村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实惠,更是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
巧搭平台耐心帮扶 刑满释放人员修起了小洋房
说到花椒产业,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海文勇。2012年刑满释放的海文勇回到家中,看到小山村花椒产业蓬勃发展,户均种植300余株,且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却受山高路远、户产量少等原因限制,收购商不愿意上山或压价收购。海文勇从中看到了商机,提出由自己统购统销,却苦于没有资金。“我跑了很多家银行借贷,但是由于自己的犯罪记录,始终借不到款。说真的,当时心里很失落,从村里了解到检察院帮扶全村的事情后,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他们求助。”海文勇回忆当初艰难的起步,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考虑到海文勇有很好的销售渠道,可以打开该村的青花椒销售市场,而且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的融入社会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项检察职能之一,于是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进行一次大胆尝试。”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市场调研、召开村民座谈会、进行风险评估等形式,倡导全村种植户支持并要求海文勇以高于市场5毛的价格统一收购花椒。
2014年7月,该院动员干警拿出余钱、零花钱凑集5万元借给海文勇作周转资金,购买烘烤机和收购款,全面推进该村花椒的统购统收工作。
当年11月,海文勇不仅还清了5万元,还购买了小型运输车1辆,且余有3万元。同时,村民户均增收1500余元,海文勇和村民实现了双赢。
2015年7月,该院为支持海文勇扩大临近村花椒的收购规模,再次借资3万元给海文勇,双赢效果进一步凸显。现在,海文勇在大麦地村修建了第一栋二层楼小别墅,新建了花椒烘焙房,拥有3辆车,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还带动整个村子花椒产业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帮扶行动,既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正常回归社会,更撬开了大麦地村及周边村社的花椒产业销售市场。”一位市人大代表对此高度评价。“扶贫济困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一步,西区检察院将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花椒品质,扩大规模养殖,与大麦地村村民共同努力,致力于山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让山村出现瓜果飘香、鸡鸭成群、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检察长孙云强如是说。
扶贫小故事
接力帮扶特困户 坝坝宴庆脱贫
1995年,按照组织安排,该院结对帮扶大麦地村村民李国碧。由于自身残疾和丈夫及弟弟都智障,李国碧只能以帮人放羊为生,并抚养两个孩子,家里房子破旧不堪,一贫如洗,无力承担孩子的学费。该院了解情况后出资6000余元,交给村委会发动亲戚邻里帮其修建3间瓦房,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帮助其缴纳孩子的学费。
后因该院帮扶对象换到其他村镇,与她没有了联系。2009年,帮扶李国碧的“接力棒”再次传递了过来。而此时她的丈夫和弟弟相继去世,房子年久失修,家徒四壁。与她再次“结亲”后,该院除定时慰问帮扶外,租用3辆卡车送去水泥、河沙、红砖等建筑物资,购买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生活物资,赠送饮用水管引来山泉水,共计价值3万余元,改善其居住环境。
该院与大麦地村村委会“牵线”,李国碧重新组成了家庭,2012年,夫妻俩转变种养方式,不仅养有50只羊,鸡鸭成群,还种有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年收入4万余元,基本实现脱困发展梦。为庆祝她家率先摘掉“特困”帽子,该院和格里坪镇特意在她家召开座谈会,并自筹资金摆上了坝坝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琴)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10月23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岳槐率队走访慰问了攀枝花市部分百岁老人和困难老人,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并向全市老年人致以节日祝福和问候。黄岳槐...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