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企业自筹” 撬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川日报 2020-02-13 06:19 大字

□本报记者 郭剑夫

2月9日上午,阳光和煦,在攀枝花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30多亩的蔬菜大棚里,第二村民小组的村民正全情投入栽种海椒。这些大棚才建好不久,栽种的全是高产海椒。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安笑呵呵地说,“我们就要靠它来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有着“人文水彝,花海庄上”之称的庄上村是攀枝花有名的旅游新村。尽管靠着旅游经济村民生活不愁,但该村的集体经济却一直是个“空仓”,产业单一让村子未来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做实村集体经济,王永安一度没有思绪。

机会来源于去年10月,西区在庄上村实施康养产业党建“强基工程”项目。“既然村集体有那么多闲置的荒地荒坡,为什么不试点利用来搞集体经济呢?”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永安。

此后,王永安每天带领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10多人一起,对该村二组集体所有的6亩多荒坡进行改造,平整成4亩多的可耕地。平整土地后,他又安排村里的党员干部到米易县学习特色农业种植技术,并请对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里来现场指导,确定发展特色农业。

“这4亩多的大棚我都参加了建设。”二组61岁的老党员胡文德颇有自豪感,“我们这里阳光好、土质好、水好,种海椒、番茄等高产蔬菜很合适。集体有钱了,大家才好办事,不然发展集体经济就是空话。”

义务挖地、铺薄膜、架管道、安装滴灌一体化设施……短短数月,在全村的努力下,十几个三梯两米多高的黑色大棚拔地而起,走进棚内,一垄一垄的地面覆盖着薄膜,一株株10厘米左右高的海椒苗长势喜人。

“以点带面,我们还会把更多闲置的荒坡荒地利用起来。到时,村里的环境卫生、通村通户便道、沟渠等治理就不是难事了。”望着远处的大棚,王永安满眼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说,今年3月底,大棚里的第一批海椒就将上市,随后再种小西瓜,预计今年集体经济至少收入可上10万元。

庄上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事例只是近年来西区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去年7月至今,西区立足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自筹”的方式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打造格里坪镇庄上村50亩海椒大棚基地,以及扩建金家村50亩特色花卉产业种植基地,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为做好乡村产业的人才支撑,西区还投入资金255万元,于去年12月在格里坪镇建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园。截至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16家企业签约,培养优秀务工农民创业先锋32名,带动362名返乡务工农民实现再就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该孵化园还邀请电商协会、培训学校、金融保险、农技农资等多家机构和公司入驻,并整合涵盖农产品的初加工、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电销等电子商务产业链,为西区的农业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孵化环境,成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

下一步,西区将继续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新闻推荐

庄上:集体经济“空壳村”正变“金银村”

□本报记者周越1月9日上午,暖和的阳光照在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静静的田野上,劳作的村民全情投入。在第二村民小组的...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