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归“ 故 里 ”
□本报记者 彭宗云 陈帆 周翼
当冬季的第一场寒潮来临,位于中国西南角、安宁河畔的一座小城就会迎来数十万人次的外地游客,他们在这里,与阳光如期“约会”。
如果有一幅中国冬季交通流量的动态展示图,你会惊奇地发现:从成都、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前往米易的“流量”比平时更为“亮眼”。在百度搜索中以“米易阳光康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27.5万余条相关结果。
大数据为人们勾勒出米易阳光康养产业的宏观图景,更为具体的“画像”则来自康养游客和米易康养产业从业人员的点滴“描绘”。在这幅“画像”中,绿色是最美丽的“底色”,阳光是最绚烂的“色彩”,温暖是最突出的“色调”。
候鸟老人在米易“安家”
今年87岁的葛惟明老人与米易结缘,始于3年前。
“我都准备在北京的养老机构长住了,但一部宣传片,让我来到了米易。”到米易之前,葛老在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华方养老照料中心安享晚年,那里交通方便,功能健全,葛老自己购置了一些家具和家电,打算“安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葛老看到了一部关于米易康养的宣传片,视频中循环播放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他念念不忘。干了大半辈子地质工作的葛老,对米易的认知更倾向于“地质范儿”:“米易地处北纬26度,县城海拔高度1100米,这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纬度和海拔。”
今年7月,葛老来到米易,对米易康养环境进行考察。漫步在安宁河畔的健身绿道上,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金山银山买不来绿水青山,我跑过全国这么多地方,从没见过像米易这么好的自然环境。”最终,葛老决定入住北京华方米易颐养中心。今年冬天,葛老又一次购买家具、家电,打定主意在米易长住。
从北京到米易,变化的不只是生活环境,葛老对“康养”二字的理解也有了“进阶”:“我以前觉得康养就是养老,现在我还要养身、养心,米易就是一个养老、养身、养心的宝地。”
“网红村”里有家的味道
“贤人志士,康养之家。”这是挂在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村口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的“作者”,是贤家村全体村民。
“我们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致同意把这幅对联挂在村口。”贤家村党总支书记肖祥顺说,之所以是“康养之家”而不是“康养之村”,除了为契合“贤家”的村名,更因为村民们都觉得,“家”比“村”更能给游客带来“温暖如家”的感觉。
为什么对“家”字这么在乎?那是因为贤家村的村民们这几年逐渐“摸到了康养产业的脉”。
2014年,贤家村康养产业起步。最初几年,大家都觉得康养没什么“搞头”,“游客靠介绍,住宿靠亲朋,来了晒太阳,闲时打麻将。”当时,贤家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和水平有限,“感觉就是一般的农家乐。”
乘着全市康养产业发展的东风,贤家村的康养产业逐步升级。“现在不光有康养,还可以感受乡村旅游、品尝农家特产、感受农家生活。”肖祥顺说,村里的住宿对标酒店,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引进了专门的康养机构,游客在村里就可享受优质的理疗、医疗等服务。村里还专门开设了党建活动室、红色书吧等场所,人们可以在里面喝茶聊天,读书看报。每年春节,村里还会组织一到两台晚会,节目由村民和游客自导自演,就像“一家人一起过节”。
在贤家村,“家”的味道越来越浓。外地游客和贤家村的村民们像街坊邻居一样生活在一起。晚饭后,经常可以看到村民和游客一起散步、摆“龙门阵”,从成都温江来贤家村康养度假的陈阿姨说,贤家村的村民热情友好,在这里康养,既享受了大自然的阳光,也感受到了人心的温暖。
2018年,贤家村通过康养产业增收8000万元左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这几天,贤家村旅居乐康养中心的负责人王庭鹏忙得不可开交。为了迎接“候鸟归来”,早在今年8月份,旅居乐康养中心就陆续开始了环境整治,对住房的外墙壁进行整体粉刷,对室内布置进行更换,甚至连过道摆放的鲜花也经过精心设计。“我们还从饮食、娱乐、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王庭鹏说,“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让客人们在这里住得舒心,住得满意,让他们享受家一般的温暖。”
数据显示,米易县2018年从事康养服务的人数已超过5000人,康养旅游收入已占到米易县旅游总收入的19.5%。
新闻推荐
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近日,米易县第一小学校举行了以“励志逐梦幸福...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