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凝聚 力量的汇聚
□本报记者 程桂英 胡波
“你们寄来的《攀枝花日报》均已收到,非常感谢和激动。我虽然离开攀枝花30多年了,但仍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看了你们寄来的日报倍感亲切,并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尽管我们离开了曾经奋斗过的攀枝花,但不管天南海北,根系攀枝花、情系攀枝花,也无时无刻关注着攀枝花。”近日,攀枝花日报社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为“老攀枝花人李腊望”的亲笔信。李腊望曾任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
市委书记贾瑞云阅信后给攀枝花日报社作出批示:“工作做得很好。攀枝花市是每一个攀枝花人的,尤其不能忘了为攀枝花建设发展付出了努力、艰辛和牺牲的人们,这是攀枝花能够走得更远的基础,汇聚一切关心、关注、关爱攀枝花的人心和力量,是报社的重要职责。继续努力,更上层楼!”
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一段饱含深情的批示,字里行间,心相连,情相牵。
攀枝花,全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中国的“钒钛之都”“康养胜地”……这个让国家领导人和建设者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个令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骄傲自豪的城市,在“三线精神”的浸润下,越来越芬芳。
老市长的来信,市委书记的批示,在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同时,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我们身在哪里,都不能忘了根!
攀枝花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开拓者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年轻一代建设者的不懈奋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坚守和付出,也离不开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努力和拼搏。
你们,我们,他们,汇聚成攀枝花建设发展的强大动能,大家一起携手并进,让攀枝花更有“温度”,更有“高度”,更有“热度”!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感可知,可触摸。攀枝花的“温度”,有气候上的温暖、物质上的充裕,更有精神上的富足。
三线建设时期,那一段感天动地的开发建设史,锻造出了历久弥新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为攀枝花城市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饮水思源,曾经在攀工作和生活的老领导、老同志们,在“三线精神”的感染下,对攀枝花始终怀有一份眷恋之情;落叶归根,生于攀长于攀的一代又一代的攀枝花人,在“三线精神”的激励下,对家乡始终怀着一份依恋之情;知恩图报,在攀工作的“外地人”,在“三线精神”的感召下,对攀枝花始终怀有一份感恩之情。
于是,这座有“温度”的城市,成了一座“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城市。不管是离开的老同志,还在刚来的新同志,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从五湖四海迁来的“外地人”,都成了恋上攀枝花的人。
为人熟知的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丁爱谱,是一名从辽宁到攀支援三线建设的“外地人”。从踏上攀枝花的土地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了攀枝花人。经历了住席棚子、喝黄泥巴水、“汗洗脸、风梳头”的艰苦岁月,“三线精神”在她的身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退休后,她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帮扶济困、关爱弱者,成了社区居民的“贴心人”。丁爱谱说,攀枝花是她的第二故乡,她热爱攀枝花,将“三线精神”代代相传是她的责任和义务。
攀枝花市阳光诗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环,是一名出生在席棚子里的“攀二代”。为了讲好攀枝花故事,让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她尝尽了创业路上的苦楚和艰辛。
尽管如此,杨环说,她必须讲好攀枝花故事,因为生她养她的这座城市太不容易了。“攀枝花是用生命铸起的一座城,它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敢与天斗、与地斗的‘三线精神’,作为她的儿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她的精神,为她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
参观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一名外地游客曾这样形容攀枝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神圣而又肃然起敬的城市!她的英雄气质和阳光魅力让我流连忘返!”
一座有“高度”的城市
城市的发展光有“温度”不够,必须要有“高度”。“高度”就是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就是管理层和决策层的科学谋划。
近年来,攀枝花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市正在崛起;
近年来,攀枝花依托阳光、气候、环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攀枝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近年来,攀枝花不断挖掘“英雄攀枝花”的精神内核,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城市软实力持续增强;
……
攀枝花还不断关心、关注、关爱着每一位对攀枝花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关心,不只是嘴上说说。市委书记贾瑞云先后作出了“倾情倾力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在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老干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等系列指示要求。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突出用心用情,离退休干部“两项待遇”落实有力,离退休干部学习、走访慰问等制度落地有声……
2018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共召开了20余次老干部情况通报会,分级分类在市内外走访慰问1700余名老同志。
市委、市政府的关心让广大老干部老同志深受感动,他们积极参与“我为攀枝花发展出份力”、“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等系列活动,围绕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建言献策,提出关于加快攀枝花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下转2版)
(上接1版)前不久,在蓉攀枝花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举行。活动中,攀枝花市原市长、陕西省原副省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登昌表示,将围绕延伸钒钛产业链条,打造高端制造和进一步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尽全力帮助、支持攀枝花和陕西宝鸡携手共进,合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攀枝花市原市委书记秦万祥说:在蓉攀枝花人对攀枝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割舍不断的情结,融入血脉中的“攀枝花精神”更是把在蓉攀枝花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连在一起、抱成一团,这是攀枝花人的性格、意志和胸怀。身在“蜀营”心在攀,攀枝花作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爱故乡,时刻关注着她的发展。我们将尽心尽力为宣传攀枝花积极奔走鼓与呼,为攀枝花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一座有“热度”的城市
攀枝花的飞速发展令人欣喜,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让人倾心。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与周到服务,让不少离乡在外的攀枝花人、外地人将“心动”变为了“行动”,越来越多的建设生力军涌入攀枝花,攀枝花发展的“热度”持续升温。特别是近年来《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以及《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三条措施》的出台,更是激励和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农民工、大学生和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
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85后”留日女“村官”鲍进芝,丢掉白领身份回乡竞聘村主任,带领村民以村集体经济为大股东成立公司,投资文化精品民宿、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主题公园等项目,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和农旅融合发展。
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的“80后”大学生李真真,放弃外企项目经理高薪职位,回乡养蛇,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创立了养殖公司,成功开发出多样蛇产品,并通过创业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丁重高,“60后”,重庆人,四川省浓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6年前,他辗转全国多个城市,经过大量分析对比后,将公司落户米易县,在攀枝花开启了他进军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路。
提及为何会将公司落户攀枝花,他说因为攀枝花“硬软件”都好!硬件指的是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条件,比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软件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保姆式”服务。公司成立6年了,丁重高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初公司选址时,米易县招商局、经信局、国土资源局、农牧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辞辛劳,陪他们走遍了50多个候选点;公司在注册、登记、审批过程中,相关部门一路“亮绿灯”;公司在没有收入,持续投入研发的日子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时刻在关心他们,并给予他们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攀枝花,一座饱含“温度”,充满“高度”,极具“热度”的英雄城,在“三线精神”的激励下,必将汇聚更加强大的发展动能,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英雄攀枝花再出发,阳光康养地开新篇!
新闻推荐
天黑得很慢作者:周大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3月■杜益茂面对衰老,我们都是一无...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