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上演“见缝插针”
□陈华 本报记者 王代强,农田里上演“见缝插针”。
【镜头】
3月13日上午10时,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新村,梯级分布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中人来人往,浇水、施肥、摘菜……
新村村委会主任梁廷锋挂上电话,将手机暂时设为静音,“果蔬商贩电话接不完。”他领着记者走过3.5米宽、纵贯基地的硬化机耕道,跃上道路左侧的一级田埂,钻进一间塑料大棚。棚里,分9厢栽种的哈密瓜已长成一丛丛碗口大的绿苗。
“就这片农田,2月种哈密瓜,5月种水稻,9月种螺丝椒,明年2月再种哈密瓜……地不轮空,村民只管种,商贩统一收购。”梁廷锋得意地打了个响指,“你说高不高级?”
一旁的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负责人介绍,为降低市场风险,增加村民收入,去年以来,米易县在新村试点“菜-瓜-稻”轮作这种新的生产方式。
【调查】
今年2月初,记者在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采访当地早春蔬菜陆续上市,在村民梁廷波的大棚里发现一种新品种蔬菜——螺丝椒。一问得知,这种螺丝椒是新疆一位商贩定向收购的,每公斤4元。他说,当地正在试点“菜-瓜-稻”轮作,大面积的试点在丙谷镇新村。于是,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新村基地。
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记者先后多次前往新村,每一次都能在基地看到不同的景象:螺丝椒采收完立即平整土地;将土地重新分厢、打窝、安插竹竿;栽种哈密瓜、浇水、施肥。3月中旬,哈密瓜苗长出片片新叶。
看着地里长势良好的哈密瓜苗,梁廷锋开心得很,“算是顺利走到了‘菜-瓜-稻’的第二步。”
“菜+稻”模式上再创新
凭借良好的光热、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米易县很早就开始了“菜-稻”轮作:同一块地,当年5月至9月种水稻,9月至次年5月种早春蔬菜。仅早春蔬菜一项,年产值就已达1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近一半。
但蔬菜难以预测的市场风险仍让当地头疼。“比如去年米易番茄就曾出现滞销。”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负责人说。
如何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增加村民收入?当地将研究方向定在了提升土地利用率、合理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增加果蔬品种上。近两年,攀枝花市农科院和新村专合社合作,在基地成功试种螺丝椒和哈密瓜:螺丝椒9月种下,次年2月采收完毕;紧接着种哈密瓜,两个多月后成熟。
专家解释如此搭配的原因:将此前大面积种植、生长周期较长的其他早春蔬菜,换成这两种果蔬后,“见缝插针”地利用土地资源,更能降低市场风险,保障村民收益。
订单收购算好几本账
经过频繁对接,去年,专合社与新疆一家农业公司签下订单,定向收购新村的螺丝椒和哈密瓜,并约定了最低收购价。该公司负责人宋玖说,“主要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种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
“专合社负责统一配发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村民只负责种。”梁廷锋说,去年,新村种螺丝椒60多亩、哈密瓜100多亩,效益十分可观。“仅螺丝椒就收入50多万元,盈利30多万元。”这些盈利也都体现在了给参与村民的分红中。正在农田里忙碌的村民李兴全家去年种了1亩多哈密瓜,“收入有2万多元。”
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就业。村民陈德珍是专合社长期聘用的员工,负责在基地浇水、除草、采摘,平时工资2400元/月左右,忙的时候能达到6000元/月。目前,共有20多位村民在基地劳作。
算了经济账再算生态账。相比“菜-稻”轮作,“菜-瓜-稻”轮作更有利于改善土壤。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定向收购协议已经续签,而新村的螺丝椒、哈密瓜种植面积还在增长。
【观察】
看到收益也要规避风险
“目前试点情况比较顺利,为在全县甚至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提供了一定经验。”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晓峰,十分看好米易“菜-瓜-稻”轮作的前景。他表示,攀枝花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十分优越,尤其是安宁河沿岸提供了良好种植环境。而米易县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根基,“阳光米易”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能持续做好农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服务,就可以考虑扩大试点范围。
然而,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负责人却对这种模式的推广持谨慎态度。在她看来,一方面,当前轮作果蔬品种有限,仍存在受大市场冲击隐患;另一方面,每年一签的“订单式”种植方式,对收购商需求依赖性大,缺少一个持续稳定盈利的长效合作机制。
新村专合社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应对。梁廷锋说,在科研机构指导下,村里正在试种和哈密瓜生长周期相近的香瓜、西瓜、羊角蜜,以作为后补品、替代品。同时,积极对接更多商贩,提前签订果蔬收购协议;加强农技培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翼)为期40天的2019年春运(1月21日至3月1日)已全面结束。在春运期间,米易县紧扣“新时代、新春运、新风貌”...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