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村寨里的“汉族爸爸” ——记攀枝花市首届文明家庭杨安顺家庭

攀枝花日报 2018-09-08 05:34 大字

□本报记者 周琴

“杨爸爸,您来啦,快请到屋里坐。”8月25日上午11点,杨安顺赶到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战友家,战友的女儿高兴地出来迎接他。

这顿饭是战友女儿的升学宴,她刚刚考上成都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老杨,感谢你,如果不是你,她哪有机会去大城市读大学啊。”战友在一旁表达着谢意。

与傈僳村寨结缘

杨安顺是米易县客运中心党支部书记、副经理,在新山村的傈僳族群众眼中,他就是“活雷锋”。杨安顺10多年如一日,倾尽全力帮助傈僳族朋友,特别是帮扶傈僳族学生解决读书难,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杨安顺和傈僳族同胞结缘,要从2005年冬天杨安顺到新山村傈僳族战友李文品家中做客说起。回忆当时的情景,杨安顺至今仍觉得很心酸:“战友家太穷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人畜共居,甚至房子都随时会垮下来。”当时的情景触动了他,一方面当地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一方面教育滞后,经济落后。当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

从战友家离开时,杨安顺做了决定:尽自己一份力,为傈僳族儿童上学创造条件。

从此,杨安顺经常利用节假日深入傈僳族村寨,深入每个辍学孩子的家庭,告诉孩子和家长改变命运必须得多学知识。他还创作了诗歌,配上图片,制作成册,向社会各界发放,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傈僳村寨里的故事。同时,为一些特困家庭带去衣物、油盐、辣椒、面条等生活用品。“那时候骑个摩托,单边要2个多小时,每次去都是‘两头黑\’,早上天不亮出发,晚上天黑了才到家。”杨安顺说。

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目前,杨安顺资助的傈僳族孩子已达30多人。杨安顺还联系了很多单位、企业及个人为傈僳族孩子捐资助学。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2013年,新山村有了幼儿园。

杨安顺家并不富裕,结婚20多年来,他的妻子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2016年前,杨安顺一家三口居住在单位分配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狭窄小屋内。为了补贴家用,杨安顺只好在单位附近的空地里养起了鸡。“我不抽烟不打牌,有时有点加班费,还有写诗的稿费以及奖金,我都拿给帮扶的孩子们用了。妻子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她很支持我。”尽管经济不宽裕,一家人对热心助学达成了共识。

杨安顺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2014年夏天一个中午下班时,他刚走到客运中心门口,就看见两个熟悉的面孔,那是他捐助过的两个傈僳族姐弟,大的14岁,在县城民族中学读初中,小的还在新山乡念小学。看见杨安顺,姐姐赶紧把手上一个袋子递给他,里面装了小半袋蘑菇。姐弟俩衣服都是潮湿的,姐姐还打着喷嚏,不停咳嗽,一看就是因为淋雨得了重感冒。杨安顺知道这一路下来单程就得走3个多小时,他一边抹去快要流下的眼泪,一边把身上仅有的300块钱给了姐弟俩,嘱咐他们先去吃饭再去买感冒药。虽然蘑菇长时间捂在袋子里已不能食用,但杨安顺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把助学进行到底的决心。

如今,党和政府对新山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新山傈僳族村寨,这里也再找不到辍学的适龄儿童,村民日子也越过越好,这也让杨安顺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今年,新山的傈僳族孩子有2个考上本科,5个考上专科,是历年考得最好的一次,我相信以后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杨安顺对孩子们今年的高考成绩很满意。

2016年底,杨安顺家搬进了米易县保障性住房海棠花语小区,居住在120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天清晨,鸟语花香,阳光透过窗户洒满屋子,照亮了杨安顺的家,也照亮了他那颗帮助傈僳村寨乡村振兴的赤诚之心。

新闻推荐

米易县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宣传活动

本报讯(谢怀武记者周翼)2018年9月1日是第12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近日,米易县健康办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以“三减三...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