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斯人已去犹忆影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右江日报 2018-01-30 11:13 大字

“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这句话,也许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中最有名也最让读者为之感叹与惋惜的一句话。

很多人听说或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热映,电影导演也称在电影中书信牵缘的桥段正是为了致敬这部作品。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网上看到网友提问:为什么海莲与弗兰克两人相爱却二十年不相见?我想这位网友也许没看过这本书,因为仔细品读这本书,可以发现,这是一本书信体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窘困但喜爱文学的美国小姐海莲,买不起美国旧书店里面高价且质量差的图书,十分喜欢古董书籍的她尝试给远在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寄了一封求助信,希望能帮助她寻找廉价且保存较好的古董书籍。出乎她所料,她很快就收到回信,回信的是书店的经理弗兰克,他承诺会帮海莲找价格适合并保存不错的图书。两人这一来一回地写信,一写就是二十年,直到弗兰克逝世。海莲与书店的店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那个年代的英国正处于物资匮乏的时期,穷困的海莲省吃俭用给远在异国的朋友们寄罐头、干燥蛋等食物,这让书店里的员工十分感动,每个人都盼着这位幽默风趣的美国小姐能到英国来与大家相见,但贫困的海莲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推迟行程。直到弗兰克逝世,悲痛的海莲将二十年来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所有通信出版成书,渐渐地,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英国暗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至于他们通信二十年为什么不相见这个问题,我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见解。第一次读它时,是我完全不了解作者与故事内容的情况下看完的,读完后我一直在抱怨海莲就算是碰上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和看牙医花费了大笔的积蓄,为什么就不能再省下去英国的经费?以至于我对海莲是否渴望去英国产生了怀疑。当我搜索海莲·汉芙的资料后,我才得知,海莲一生穷困潦倒,她直到1971年也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后的一年,才应英国出版商之邀得以飞抵伦敦,踏上这片她期盼已久的土地。所以当我了解海莲这个幽默风趣但穷窘的美国小姐后,再读他们之间的来信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每当海莲以风趣的口吻对弗兰克说她的英国之行又要推迟时,我似乎感受到在这看似轻松的来信里又夹杂着她多少的失望和无奈。它让我更全面地去理解了海莲——内心非常向往但现实却又让她无能为力。

美国女作家的幽默风采,英伦绅士的严肃深邃,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文化,经由一个个信封交织在一起,延续了20年。尽管一些点评文章说,海莲与弗兰克之间有不可言说的爱,但我实在看不出其中有爱情,它从头到尾吸引众多读者的,是那种并非爱情的羁绊,弗兰克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绅士,对于海莲找书的要求都如数达成,而海莲对于他们的救济更像是彼此信任的伙伴之情。

海莲后来将她自己在伦敦盘恒的一个月余的感想写成日记,但是遗憾的是我在网上完全搜索不到这篇日记的有关内容,我准备向一个同样喜爱文学的网友求助,让她帮我寻找这篇日记。对于这本书我有着许多好奇与疑问,但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实在太有限,我希望能找到更多有关这本书的信息,让我能进一步去了解这本书。

莎士比亚说:“只有悲剧才是永恒。”如果海莲能够与他们相遇,也许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世,也许不会多年后还有这么多爱书之人慕名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原址,来看看海莲·汉芙笔下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真面目——即使它早已不复存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遗憾才让人记住了这份跨越大西洋的爱……

新闻推荐

特雷莎·梅称作最重要依靠的“第一先生”是谁?

特雷莎·梅与丈夫菲利普·梅东方IC资料1月27日,在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即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和《共同关注》等栏目播出了对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