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进五年,合肥经济跃上新高度

合肥日报 2016-09-05 00:00 大字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合肥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图为位于合肥高新区一家工厂的“屋顶电站”。记者 张大岗 摄

编者按  五年,在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合肥不断解放思想,砥砺奋进,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气势,在城市竞相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冲刺,实现了综合实力大跨越、创新发展大提升、改革开放大突破、城乡面貌大变化、生态建设大推进、社会民生大改善,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显现崭新形象,在中国经济新棋局中的战略定位空前提高。

为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即日起,本报推出“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专栏,全面展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十三五”合肥发展的壮美蓝图。

8月26日上午,位于合肥出口加工区的通富微电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的生产流程有序推进。这家8月才正式投产的封装测试企业,全部达产后,可年产消费类、通信类等集成电路约217亿颗,产值约140亿元,有力推动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这家集成电路企业,正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缩影,在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中兴起的产业,支撑起城市迅速蝶变。五年来,合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疾驰在全国赛道上,顺利实现了“新跨越、进十强”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实力跃升凸显城市之变

五年间,合肥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双节点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新棋局中,合肥处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位置。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合肥经济总量逐步跨越,主要指标陆续进入省会城市十强。

“十二五”是合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GDP年均增长12.2%,位列省会城市第五。2012年,合肥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2014年,再破5000亿元大关,达5158亿元,人均GDP更是首超1万美元;2015年达到5660.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列第12位,较“十一五”末的第15位前进3位,分别超越石家庄、长春和福州309.7亿、130.3亿和42.2亿元。

经济战舰稳步向前,合肥主要经济指标的位次也不断前移,在省会城市的版图中越发亮眼。今年上半年, 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比较中,合肥速度也稳居前列。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相比,合肥继续位居第二。上半年,合肥市GDP增速比南京市的8.4%快1个百分点,比杭州市的10.8%低1.4个百分点。

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相比,全市GDP增幅继续位居第四。上半年,省会城市GDP平均增长7.7%,合肥快于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幅排名第四,与一季度持平,属上游水平。

实力稳步增强,优势不断显现。上半年,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从总量看,合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均居第3位,较上年同期分别前移2位和1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8位,同比前移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均居第9位。从增速看,GDP增速居中部第1位,省会城市第4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中部第1位、省会城市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中部第2位、省会城市第4位。

发达交通提升城市承载力

本月,备受关注的郑徐高铁即将开通,合肥通过“高铁触角”到达的省会城市再添郑州和西安两座城市,同合肥高铁相连的省会城市达到14个。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乃至世界重要经济通道上的“桥头堡”,合肥的地位更加凸显。

步入高铁经济时代,是合肥战略地位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高铁的建设,带来了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国家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时代,以合肥为中心突出了“米”字形规划——除了沪汉蓉,合肥还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高铁新贵”这一名号正在为更多人熟知。

目前,合肥已依托高铁形成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5小时以上到厦门和威海等地的旅游经济交通圈,经济辐射范围扩大。随着去年底商合杭、合安九高铁开建,郑合高铁启动建设,以及未来规划的合肥—西安、合肥—青岛高铁,合肥的“米”字形高铁枢纽,正在由规划的蓝图变成立体化的现实。

五年奋进,谱就华章。如今,综合实力增强的合肥,不断昂首阔步迈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发达便捷的高铁,展翼翱翔的新桥机场、徽韵十足的合肥南站以及货运繁忙的合肥港,还有盘旋在城市之上的高架,越织越密的国省干线网,这一切,都使合肥城市的魅力指数不断提升。

发达便捷的交通,是合肥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最鲜活的呈现。合肥向东,由高铁、高速、水运、航空组成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已全面构建起来,沿长江直入上海,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肥向西,经合新欧班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开辟对外开放的新纪元。城市承载能力的拓展,有利于合肥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区域竞争能力。

创新为魂提升城市创造力

城市发展的格局在变,唯有跨越赶超的核心未变,那就是创新。

2010年,致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物流电商平台企业的维天运通将其总部从北京迁至合肥。谈及落户原因,维天运通创始人之一杜兵坦言,最看重的是合肥的创新能力,科研人才济济,未来企业发展可期。

全球公认的权威杂志英国《自然》,在其网络版发布的《2015中国自然指数》中,中国科研产出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合肥。在2012年和2013年,英国《自然》杂志的基础研究实力排名显示,合肥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就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而言,合肥稳居“第一方阵”。

“十二五”期间,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在创新大潮的席卷下,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创业力量逐渐强大,逐渐在省会城市的竞争发展中夺得先机,成为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内生动力”。

市发改委副主任程宗好介绍,“十二五”期间,合肥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其中,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内领先优势。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值总量最大、增速最快,在2014年成为合肥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08.6亿元、2298.9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使得合肥在全国区域竞争中确立了先发优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了前沿一席之地,为合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为本共享幸福生活

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合肥也将民生重责担在肩上,让人们的衣食住行更为方便。

今年2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颁奖盛典上,合肥列入“2015年度最具幸福感的省会城市”排名前十位城市,这也是合肥市连续五年获此殊荣。

“真金白银”投入,民生蓝图不断展开。“十二五”时期,合肥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服务“1+4”政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57亿元以上,惠及人口超过750万人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不只如此,合肥创业就业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85.65万人。就业不愁,人们收入也在稳步增加,2015年,合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0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33元。

人们收入增加同时,社会保障也更加给力。到“十二五”末,合肥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510元,农村居民保障标准年人均不低于2100元。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实现全覆盖,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实现了“五个百分百”,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成规模;医疗卫生改革成为全国样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幅倾力民生的幸福画卷还在大手笔绘制。

·本报记者 苏晓琼· 

新闻推荐

挫败党内“政变” 英工党领袖获连任

英国最大在野党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宾24日在党内选举中击败挑战者,成功连任党魁。现年67岁的科尔宾获得31万多张党内选票,远高于挑战者欧文·史密斯的19.3万票,其得票率也由一年前获胜时的59.5%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