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迎来又一春
50岁出头的杨泽华几乎是一夜“成名”。他不是演员,而是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的一名文物修复师。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今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来又在互联网上传开,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观众分享留言。这让杨泽华等一批故宫里的能工巧匠,成为令人羡慕、敬重的“红人”。
与此同时,纪录片界也看到了新气象—— 从当初的“舌尖”现象,到现在的“修文物”系列走红,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纪录片产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普通“外行人”视角,呈现“养在深闺”的中国传统修复工艺,围绕“修文物”展开的讨论,网友以满分10分的评价标准给“修文物”打出了罕见的9.4分。
杨泽华看了自己在纪录片里的表现,觉得“非常真实”。他和这部作品的导演、“80后”制作人叶君在央视纪录频道上海见面会上坦言,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确实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帮助大家了解故宫和传统工艺,“这是对老祖宗文化的充分尊重”。
追溯到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时,曾令众多纪录片工作者兴奋不已。但那以后,一方面美食类纪录片扎堆拍摄,新意下降,另一方面国产纪录片中尚未能产出与“舌尖”第一季媲美的震撼之作。
而今,《我在故宫修文物》受欢迎,也令纪录片行业再度受到关注。
近期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显示,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超30亿元,总收入接近47亿元。2015年,卫视频道、专业纪实频道共播出纪录片约76400小时,其中首播节目总量24000小时,同比增长3.9%。
无独有偶,在中国纪录片拍摄重镇上海,4月诞生了首个纪录片公益放映空间,每月定期免费向观众播放4K画质的纪录片,首期呈现四集大型纪录片《西藏》。
2015年上海尝试了由纪录片团队摄制的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在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上取得“双赢”。片中主角、英国探险家贝尔与中国团队还一起研发了“中式”探险真人秀模式,今年将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模式出口到法国。
“除了技术进步和叙事模式的创新,作品中特别讲求的情怀和担当,依然是纪录片发展的根本。”叶君说,他把纪录片摄制与文物修复做了一个比较,相似之处在于都有一种执着,最终都是通过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
(许晓青)
新闻推荐
□戴进芬放暑假前的一天下午,三年级组的何老师跟我说,她想后天听我的一节课。尽管她是数学老师,但是她想学习一些课堂管理的技巧。我爽快地答应了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