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中外合璧为哪般
①②③④图为近年上演的中外合作剧目的剧照,分别是:①《战马》中文版;②音乐剧《猫》;③歌剧《纳布科》;④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创作出新
技术更新
近两个月,演出58场,上座率达95%,近4.5万名观众贡献了1100多万元的票房……日前,首轮演出收官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给出了一份漂亮的“开场白”。
除了《战马》,包括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在内的近期上演的中外合作舞台剧目,以其先进的戏剧观念、多元的艺术表现、一流的舞台技术,给国内舞台剧市场不断带来冲击。中外合璧,能够观照出我国舞台剧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哪些差距?其优秀的经验和模式又会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
创作出新
近年来,国内戏剧舞台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市场不断拓展细分,但兼顾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之作不多,称得上经典的更是凤毛麟角,观众对于蕴含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情感内涵的优秀舞台剧的呼吁愈加强烈。
究其原因,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姜彤林认为,目前国内戏剧存在明显泛主题化、泛娱乐化现象,思想内涵较为缺乏。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乾武认为,国内许多戏剧目前还停留在宣传层面,没有打破旧有的庆典模式,“这首先违背艺术规律,更谈不上遵循市场规律了。”
戏不够,明星凑。“国内戏剧市场还停留在‘明星泡沫\’的层面,而不是对创意和产品的欣赏。如果你不敢想象将一匹战马作为一部戏的主人公,又怎么会通过技术让它展现在舞台上?”杨乾武说。
而戏剧的创新发展,需要剧本创作者具有精神层面的丰富想象力。姜彤林表示,应当给予艺术创作者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理念,这样才能产生有个性的作品。“当然,编剧自身的艺术思维考量及艺术素养也需要提高。”姜彤林说。
“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将本国特色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提炼、开发与转化,形成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进而推动本国文化更好地传承。”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资源迫切需要依托创新和创意,转化成经济资源。
技术更新
从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到“采用全球化制作、承载中国精神内核”的国家大剧院歌剧体系,再到如今的《战马》中文版,中外联合制作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一流的演出和剧目,更是舞台观念的更新。
中外戏剧交流,已经从之前的“泛泛之交”,深入到管理和技术层面的融合。姜彤林说,通过对表演、导演、舞台技术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在剧目选择、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化接轨,为中外艺术和创意经济领域的合作打下基础。此次《战马》中文版带来的高水准的舞台技术和丰富的舞台管理经验,也给国内戏剧界上了一课。
《战马》在中国的上演,不是简单的“引进”和“改造”,它并不停留在单一的作品的层面,而是借鉴英国的舞台生产制作经验,完成我国自身舞台制作水准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是对国内整个演出技术管理观念的转变。李东说,创作要飞翔,技术要严谨。此次合作在舞台演出方面所做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基础性搭建,能给国内同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营销创新
“《战马》的商业智慧在于用一部戏摸索出一套模式,且这套模式可以复制。”一千零一夜文化集团董事长、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驻会主席李健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国内剧院总数达到2000多家,同时剧场利用率不足、运营效能低下的现象却十分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剧场使用率不足50%,部分剧场甚至出现“空巢”现象。剧院应有的经营演出和生产功能的开发普遍不足,剧院的营销推广是短板。
国家话剧院与北京一千零一夜文化集团合作,提出了“戏剧发行”的运营概念。《战马》中文版首创了战马券概念。通过众筹模式,售卖可兑换《战马》中文版演出票的战马券,其价格会根据剧目受欢迎程度而有升有降。
“戏剧发展要面向观众、做好营销。剧场要以人民和观众为导向,了解观众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认为,票卖出去了只是营销开始,“要盯住观众的脑袋,而不是钱袋。”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马剑)21日上午,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复试开考,315人从6819名考生中“突围”进入复试,初试淘汰率高达95.4%。中戏招考负责人表示,中戏“精英教学”的理念不会改变,将遵循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