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每个叫张伟的人,都一定认识一个叫张伟的? 同名同姓乌龙多

成都商报 2015-11-22 18:45 大字

最近有个英国男青年心很累,不为什么,只因为他叫Taylor Swift。他今年30岁,是名摄影师,用自己名字注册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被万千粉丝的来信挤爆,而这些邮件,其实都是写给那个红遍全球、和他同名同姓的25岁姑娘的。

在中国,同名同姓其实不算一件稀奇事。新浪微博上,有个段子很流行:“下面这些名字里,肯定有一个是你的同学或同事:1、张伟 2、王伟 3、王芳 4、李娜 5、刘伟 6、张敏 7、李静 8、张丽 9、王静 10、王丽……”

重名虽然不稀奇,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班级或单位中,就难免闹出些笑话或乌龙。而你如果恰好拥有一个“烂大街”的名字,大概最能懂那种“都说你打错了,我不是你那个什么”的尴尬。

张伟医生,我真的太对不起你了!

有人说,在中国大街上随便喊一声“张伟”,至少会有几十个人回头。

我当然认不到那么多张伟,但我才认识两个张伟,就已经闹了不少笑话。

我认识的这两个张伟,一个是女儿同学Z的爸爸,一个是曾救了我父亲一命的医生。所以,我的手机里,存了他们俩的电话号码。

之前一直都相安无事。是噻,只要家里没人生病,谁会动不动给医生打电话呢(有事才找你,无事就置之不理,突然觉得做医生也好悲凉)。直到有一天,我们约好和女儿的同学一家一起吃饭,结果左等右等他们一家都没来。我一着急,抓起电话找到“张伟”这个名字就拨了过去。因为彼此很熟,所以说起话来也很随便:“伟哥,你在哪儿啊?快点过来,都等你半天了!”“啊……你等我做啥子?”电话那头一个男声有些迟疑地问。“不是说好的一起吃饭吗?你记性才好哦,都搞忘啦?快点,快点!”这时,对方终于问了我一句:“你是哪位?”我一听,这才发现可能不对,脑袋里灵光一闪,问:“你是张伟医生吗?”“对。你是……”天呐,我打错了!但立即挂断未免太失礼了,我只能硬着头皮打哈哈:“哦对不起张医生,我是×××,前几年你给我爸爸做过手术的。”对方记性也好,马上回:“哦对对对,你爸爸现在还好嘛?”我只好在汇报了我爸的情况后无限抱歉地实话实说:“对不起,我本来是给我一个朋友打电话,他也叫张伟,结果一不小心打到你这儿来了。”没想到电话那头张伟医生幽幽地很淡定:“没关系,习惯了,我经常接到别人打给其他张伟的电话。”哈哈哈哈,听到这儿,我一腔歉意马上不受控制地转化成了一腔笑意。

为了不再闹笑话,这次乌龙事件后我特意将两个张伟在我的手机里做了备注,医生张伟就设为简单干脆的“张伟”,女儿同学的爸爸就设成了“×××的爸爸”。没想到我这么小心,前几天还是闹出了笑话。

那天女儿生日,几个小朋友放学后到我家给女儿庆祝生日,小朋友的父母当然也在邀请之列。吃饱喝足聊完育儿经,已是晚上11点,大家匆匆分手回家。送客归来,我惊见桌上有个手机。一看,是Z同学妈妈的。现在的人,钱可以丢,但手机决不能丢。我忙给Z同学的爸爸张伟发了条微信,告知Z同学妈妈的手机掉我们家了。结果第二天醒来一看,没有回复。想着快8点了,他们应该已经起床,微信他们不看,那就直接打电话得了。“伟哥,×××的手机掉我们家了,你们等会儿过来拿嘛。”“你做啥子哦,又打错了哇?”妈呀,电话里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吓了我一跳,定睛一看,我又打的“张伟”这个号码!早上七点过就被人骚扰,张伟医生,我只能说你的名字取得太!好!了!(啡豆)

为了便于区分,

我们的名字被分别加上了前缀……

我妈是《潮童天下》的忠实观众,每次看完节目我都听到她喃喃自语:咋个现在小朋友的名字都那么怪了嘛?那么多四个字的,又不是外国人……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生僻字),认又认不到,写也难得写!

像我这样拥有最普通名字的普通人,当然最能理解现在这些年轻父母。我叫李静,父母给我的这个名字要好普通有好普通,因为从小学开始我就不断地认识和我同名同姓的人,迄今已积累了5个同窗——大学入学迁户口入校,全年级统一办理新身份证,等了半个月新证件拿到手一看,除了名字、性别和照片是我,民族、生日、身份证号统统不对。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和中文系一个同名同姓的土家族女孩的信息弄错了。真麻烦,我们两个李静一起跑了几趟派出所才弄好。

同名同姓的人知道得多了,也会下意识地留意留意他们。比如我知道有一个叫李静的节目主持人,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歌手和一个不太出名的演员,那个也叫李静的乒乓球运动员竟然是个男生,我还以为只有女孩叫这个名字呢。而在“李静”的百科页面,还有好几位大学教授。现在,连我单位楼下书报亭的老板和我重名的事都被我发现了,原因嘛,是有一次同事在门口大声招呼我,我和女老板同时搭腔……那次之后,我就在心里默默发誓,二天我可是绝对要给我儿取个永不重名的名字!

让我最尴尬又好奇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就是,招生分班到底是按照了一个什么原则!负责的那位老师不需要看一看花名册吗?不然到底是谁当初把李京、李瑾、黎进和我分到一个班的?按照我们四川话前后鼻音不分的发音准则,这4个名字可是真真正正地听起来差得不多啊!

你可以想象一下,所有同学都心不在焉的思想政治课、生理卫生课上,老师冷不丁地突然点了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然后我们四个——两男两女齐刷刷地站起来的样子吗?第一次发生这个悲剧引发的全班哄笑,甚至把教导主任都引来了!

为了更好地区分我们四个,班主任带头给我们的名字分别进行了再加工,李京变成了“男李京”,李瑾是“女李瑾”,我是“女李静”,黎进是“男黎进”。名字有了前缀后,才杜绝了一个问题四个人起立“抢答”的“盛况”。唯一还会一喊名字站起来几个人的就只剩语文课了——语文老师固执又做作地不仅要发标准前后鼻音,在音调上也绝不含糊。无奈我们耳朵不好,才会时不时地还要出出错。

一直笑我的同桌后来告诉我,他到高中就懂得了我的苦!他叫刘峰,非常不巧的,他们班还有个男生叫刘丰。为了区别他们俩,老师也是给他们的名字加了前缀。

两个都是男孩子,没法用男女区分怎么办呢?务实的语文老师会说,“请刘峰,山峰的峰,起来回答”,或者“刘丰,丰收的丰,请你来朗诵一下这篇课文。”而浪漫的地理老师会喊“一号峰!”或者“四号峰!”他把他们俩比作大山啊,坐在第几排就叫几号峰。(李静)

你们都去吧

话说因为重名,上学期间,我的名字曾数度“改变”。忽而“女张珂”,忽而“瘦张珂”,忽而“高张珂”,忽而“小张珂”。终于工作了,公司里有百八十人,我心里念叨着,可别再有重名的了。结果,进公司没几天,就发生了乌龙事件。

上班没几天,公司发劳保鞋,我报了鞋码上去,几天后才发现到手的这双鞋实在太大了——我报的37码,这双鞋却是39码。

第二天,我拿着鞋直奔物资处,将鞋递给负责发鞋的小伙子,小伙子看看鞋上的名字,又看看我:“新来的吧?你拿错鞋了。”我:“名字是对的,码数错了。”小伙子说话了:“这是张珂的鞋。”我说:“对啊,我就是张珂。”

正在这时,一位大姐急匆匆地奔到小伙子面前,说:“我的鞋搞错了吧,怎么这么小?”那小伙子将我刚才给他的鞋盒递给她:“这双是你的吧?”

好嘛,原来,我和这位大姐重名了。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集训。第一批集训名单中有我。第二天早晨五点,我按时到公司集合,接集训人员的车已经到了。上了车,才发现和我重名的大姐也在。我立即蒙了——天啊,我竟然忘了重名这回事儿。

那位大姐也如梦初醒。我俩大眼瞪小眼,最后,还是领导发话了:“得,既然都来了,那你们都去吧。”(张珂)

那个陈刚怎么没来啊

高中时,同班有个跟我同名的同学,每次老师点名,我们两个都会站起来。由于我那时成绩不错,也算是个班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同名的同学基本没啥存在感。一般而言,谁叫这个名字,我第一个反应,他是在听到后要看看才会反应。

直到后来一次聚会……

大学毕业后高中同学聚会,我去迟了,在门口听到几个女生似乎在议论我。

“听说陈刚马上就来了。”

“真的吗?我以前都不敢跟他说话呢。”

“哈哈,那是我们班最帅的。怎么你还等着要给人家表白吗?”

“不是啦。你就不允许我们花痴下嘛……”

我这一听,先是吓得都不敢挪步了,然后心里一阵狂喜,这怎么好意思啊。我赶紧照了照镜子,理了理衣领,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进去了。

结果,没人理我……我心想女生毕竟都是害羞的,没事没事,今天我总算知道了,也是一件好事。

结果一个女生忍不住问我:“唉,今天来的陈刚是你啊,怎么不是那个啊。”我“啊”了一声,才感觉不对劲,结果女生们都纷纷抱怨开了:

“怎么是他啊,唉……”

“那个陈刚怎么没来啊,好想念啊。”

“陈刚的鼻子好高啊,现在好想看看他长什么样了……”

然后我就默默转过身,点了一根烟,和几个男同胞落寞地聊游戏去了。(陈刚)

每个年代 都有自己爱过的名字

西汉时,有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名字:广国、爱君、忠信、贤良、尧舜、禹汤、延年、益寿、千秋、万岁、猛虎、熊罴、汉强、灭胡……它们代表的是当年最受追捧的主流价值观。

名字也是一部微观史,雕刻有时光的烙印,这本无可非议。官方正在推行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录有8105个汉字,摒弃难以入名者,善加甄选组合,起个不那么“人云亦云”的名字,也不是什么难事。

建国后,重名潮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前三次人们多有耳闻,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自言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1966-1976这十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足以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字,道尽集体迷失的岁月。虽然 “红”字的排名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夸张,但一呼百应是事实,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

80后想要自嘲,则可以来一句:“皇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张伟吗?”这也是中国重名最多的姓名,至今裹挟了近30万人。

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掀起新一轮重名潮。

根据我了解的统计结果,2010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

女娃:子涵 欣怡 梓涵 晨曦 紫涵 诗涵 梦琪 嘉怡 子萱 雨涵

男娃:子轩 浩宇 浩然 博文 宇轩 子涵 雨泽 皓轩 浩轩 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

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调研的时候,我收到大量类似的反馈:“我是一名幼师,学生里像子轩、欣怡这样的名字都泛滥了。”一位在儿科工作的医生表示,子涵、子轩、子豪、子睿、欣怡这几个名字,在病历上一天要写好几回。

有网友感慨说:“这些孩子的名字,放在1880年是清末秀才,1920年是风华绝代的女演员,1950年指定在台湾出生,1980年就是一文艺青年。不幸进入2010年,满大街都是这路数。”他的原话,还要更刻薄。

(张襦心)

同名同姓笑料多

小学,我叫王亚某,我的后桌也叫王亚某。但她是女的,我是男的。从此以后我俩都不再姓王。别人叫我“男亚某”,叫她“女亚某”。

老师上课叫我俩之一回答问题时,如果没加我们的新姓氏,不用我们发问,班里就会整齐地响起 “男的女的?”

朋友圈里有两个女李佳。她俩互相也认识,也都是微信好友。更崩溃的是,两人还都用喵星人的照片做头像。为了区分,我把她俩的备注改成了“李佳1988”和“李佳1986”。然后,我就偶尔会看到,“李佳1986”评论“李佳1988”,“李佳1988”回复“李佳1986”……

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爹在教高中,他教的一个班里加起来有三个叫王建的,我爹是其中之一。所有老师在教他们班之前都要先分出来“大王建”和“小王建”,至于我爹,据他说他点名的时候总是感觉很怪……

跟初中语文老师同叫王芳。好处是,初中三年,语文课我从来就没被老师点中回答问题,大概老师也不愿意为难自己吧。(Janie/整理)

十大姓名

中国重名最多的

关于“中国第一姓名”,一直以来,都是桩疑案。2005年的时候,博客中国的副总裁卢亮编了个小程序,用于统计自家网站的重名重姓数量,认为排名第一的为“刘波”。卢亮将程序放到自己的博客上,每天30万的点击率让他彻底惊呆。也是从那时起,他才意识到人们对自己的姓名有多关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对此事感兴趣的教授王大良提出反对意见,在他看来,重复最多的名字应该是“王涛”,大约有10万余人。随后又有一个名为“中国姓氏权威”的博客加入战团,抖出“中国重名最多的50个姓名”,表示 “张伟”才是真正的“中国一哥”。

据一份覆盖中国人口超过90%的数据显示,中国重名最多的10个姓名应该是:

张伟 29.9万人

王伟 29.1万人

王芳 27.7万人

李伟 26.9万人

李娜 25.8万人

张敏 24.5万人

李静 24.3万人

王静 24.3万人

刘伟 24.2万人

王秀英24.1万人

(据《新民周刊》)

新闻推荐

有个能写会画的主人真是狗儿的福利

文/Eva如果一条狗想要“青史留名”,要么它做过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要么它得有一位身为文人或名人的主人。比如这条名叫“酷豆”的混血小狗,它的主人爱德华·司徒欧顿不仅是一位专栏作家,还是BBC主持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