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对比中国真赢了吗?
新闻事实: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大结局终于播完,中国老师教的“实验班”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10%,取得完胜,虽英方校长表示“英国学生真的要向中国学生多学点东西”,但大多数中国网友表示质疑:高分低能,有何用?
分数的对比不能够评价一种教育方式的优劣,更不能用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孩子、一个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么,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所谓完整,就是让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就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
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而所有类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础是做人。新教育实验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长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其实,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借此思考,我们有哪些教育的传统需要保留和弘扬?哪些教育的弊端需要改正和抛弃?
—— 据《新京报》 朱永新/文
网友们对BBC纪录片结论不满,因为他们都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期望有所改变,此外,现代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更通畅,对生活的期望同步增加,可一旦走入社会,难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返本溯源,大家就会把怨气撒到教育上,认为都是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失败而负责。
全民吐槽教育,不完全是教育的责任,而是教育作为公共品,更易成为释放负面情绪的出口,抱怨越多,说明社会压力越大,这已不是单靠改革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了。所以每个教育改革措施出台,都会引发一片批评之声,而不做改变,依然会被千夫所指。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在发展中该怎样找到平常心,如果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被剥夺、被损害的一方,那么就永远无法摆脱“阴谋论”的心态,永远会四处寻找题材、为争议而争议,永远会不问缘由,匆匆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争到了,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没争到,又会抱怨世界不公平。
说“高分低能,有何用”很容易,但世界如此丰富,总有些结果出乎意料,不如一笑面对。
—— 据《北京晨报》 蔡辉/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刘旸NBA中国新媒体版权5年5亿美元;西甲中国全媒体版权5年2.5亿欧元;中超新媒体版权2年27亿元……体育产业持续发力,互联网平台强势出手,赛事版权成为“正面厮杀战场”,业内人士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