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者,国之大事罗力玮

河池日报 2015-04-23 15:56 大字

 

4月23日,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世界读书日”也在这一天。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创作剧本时,英国剧坛正经历空前绝后的繁荣。当时剧作家至少有180人,其中20多人著称至今;而法国学者丹纳甚至说,在莎士比亚身旁可以看到许多与之类似的剧作家。

莎士比亚们的存在也需要前提条件,观众。在这点上,莎士比亚们生逢其时:学者的研究显示,当时看戏的观众为数甚巨,而且以中下层民众为主,大致可与人口结构吻合。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众多观众买票捧场,当然也不会有众多剧作家,更遑论博采众长的莎翁了。由此观之,英国剧坛表面上看靠的是莎士比亚、马洛、基德等一众干将,其实呢,那些以购买站票入场者居多的观众才是真正的台柱子。

时间推移,视野扩大,但观众读者催生文化、“创造”作品这一点却并未改变。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公众爱八卦,地上亦必多“狗仔”。反之,只有社会中的阅读者不断增多,阅读层次逐步提高,才会有助于优秀作品及创作者脱颖而出,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以期待文化市场出现真正的、持久的繁荣。

人们都希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这一进程的原动力则正是国内的文化市场。一国之崛起本质上是其内部力量的向外延伸,文化输出也是一国内部文化力量的外溢,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文化园地中百花盛开,中国文化方能香飘四海。在文化园地中,每个阅读者都不单是赏花人,也是辛勤的园丁,园丁越多,层次越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力就越足。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的情况现在怕是很难见到了。个人提高素质、修养需要阅读,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则需要全民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并非企业产业,而在于劳动者的素质:让庄稼汉盖楼也许可以,造飞机就不可行。二战后德日两国得以从废墟中迅速恢复、崛起成为强国,原因也在于其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在战争中得以保存。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自然就要打造国民,尤其是劳动者的升级版,而提倡阅读正是重要手段之一。如此看来,原先“知识就是生产力”,而现在则可说“阅读便是GDP”,而且,这样的GDP绿色无污染,强大可持续。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阅读”这个似乎很个人化的话题在“两会”上出现,“全民阅读”还上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读”者本就是国之大事。

新闻推荐

让美德善举之光永耀人间——写在纪念学雷锋活动54周年来临之际 □韦佳勇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5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看者无不被获奖人物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人们之所以如此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