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如归去 ——— 读马麟《秉烛夜游图》

日照日报 2015-01-31 18:05 大字

大凤

与西画的写实性、客观性乃至于科学性不同,中国画对于夜的描绘,充盈着光。那光,是含蓄的,似非而是,让人感受得到其中的深度和广度。西画在解决对黑夜的描绘的时候,是单纯地描绘黑夜之黑,即便偶尔有星光灯光,也是为黑夜之黑服务的。中国画对黑夜的描述,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描述,而非视觉上的描述,通过水墨的晕染,我们看到的夜晚是透明的,意境深远而幽静,仿佛比白昼更丰富了,更多了柔情和期待。

中国人对于夜晚的感受是独特的。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市井,还是深山,都被梦境所笼罩。古人称梦乡为黑甜乡,淡淡的甜味的静夜,道出了古人对于夜晚的理解和享受,多少静夜思的诗篇从中诞生。于是,千年以来,中国的画家们,对于夜晚的表述是真正到位的,真正将黑暗画出了光,那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赏读《秉烛夜游图》,泛黄的古绢,小小的尺幅,你却尽可以看见远山近水,看见茅庐草屋,看见文人雅集秉烛夜游时的身影,嗅到奇花嘉木的香味,比那些描述白昼的作品凭添了飘逸恍惚的梦境之美。

中国画为何这么美?为何充满无尽的诗意而让人期待?这源自于中国画的文人性。是中国画的文人性、诗意性决定了笔墨的写意性。无论是书写性,还是写意性,都是为意境、为诗意性服务的。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文人画。此文人画非今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的鼻祖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语中的。窃以为,对于诗意的描绘,王维独步古今,但我相信他对于禅意的描绘更为卓绝,因为他是第一个将禅宗引入到中国画的。但若论真正古典意义,以诗意取胜的,美术史上,马家(马远、马麟父子)大概算是独成高峰。

看吧,远山几抹,海棠春睡,短亭高突,长廊低回,白衣高士,秉烛夜游而归坐深堂。那鹅黄的烛火,如多情的心脏在黑夜中温暖地燃烧,偶尔在花丛中跳跃几下,于是,古典里的夜色就在宣纸上变得稀薄了,黑夜变成了半透明的状态,更加立体了,更加具备了作为夜晚的包容性,远山朦朦胧胧,更遥远的地方似乎有着更丰富的生长,山水更加凸显了作为山水的精神。园林典雅,海棠花树下秉烛夜游的人不是苏东坡又能是谁?《秉烛夜游图》所描绘的莫不是苏东坡任职杭州时在西子湖畔的经历?马麟乃南宋宫廷画师,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苏东坡一生两次到杭州任官,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旷达超然的东坡居士是喜欢夜游的高士,赤壁夜游,承天寺夜游,都被这位旷世奇才定格在了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而成为中国人千年的记忆。从马麟看,作为南宋宫廷画家,他非常喜欢在宫廷以北的西湖畔漫游,这让我想到了英国的湖畔诗人,诗人们在水边游吟、歌行,写下美的诗篇,作为画家的马麟不过是用水墨来写诗罢了。之所以说马麟此作描绘的是苏东坡,最有力的证据是苏东坡有名诗《海棠》流传于世:“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如是看来,马麟画东坡,概率极大,况且,在古代,文人对文人的仰慕是传统,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哪里来得及“文人相轻”呢?《秉烛夜游图》因中国艺术史上的两位大家而成为佳话。后世亦有画《秉烛夜游图》者,明代文征明的设色绢本立轴,山水层叠茂密,人物动态讲究,工则工矣,少了马麟的灵动和私密,加之小青绿的使用,装饰的意味多了,水墨的味道少了,整体上也缺了含蓄的韵致。清朝王素的扇面,刻意而世俗,恐世人读不懂,交代得更清楚了,却少了马麟的玄远和超然。今人亦有通过现代艺术风格解构《秉烛夜游图》者,其艺术精神的存在与否,不言而喻。以马麟的时代和心境,哪里是后人能重复的呢?技法可以重复,诗意却无从模拟,我们只能从他的画中找寻失落的精神家园了。读《秉烛夜游图》,不是寻梦,又是什么?如此干净美好的世界,任何时候读,都让人灵魂出窍。艺术之所以永恒,之所以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大约缘于此罢。

家族式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有现象。马麟继承了乃父马远“一角”的诗意,但又将这含蓄的诗意推向时空的纵深,推向无边的夜晚,中国古典绘画对于夜晚的描述,从此就具备了充盈的诗意。庭园里香雾缭绕,海棠花若隐若现,恍若置身仙境。好月一轮,花气袭人,春宵一刻,何止千金?宋人对花香异常敏感,黄庭坚《花气熏人帖》便是明证,宋徽宗亲自为国家画院考试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以前,有簪花的传统,簪花非只女性专利,古人文士看待美的执着精神,远非我们今人所能抵达,想想看,一个高士,山水之间,头簪鲜花,何等的美!那才叫美男子!这样的雅态,这样爱美的一个人一颗心,多么可爱。中国文人喜欢花,不同时代的人,态度不一样。魏晋时期的花香更多的是强调文人的隐逸情怀、超脱志愿。唐代人是宫廷侍女气,游春的香气,大国盛世气。宋人更多的是文气,是秉烛夜游的香气,是夜宴的香气,是白昼午睡时睡眼惺忪之间的香气,是园林之内的香气,更加私密,更加幽深,更加具备文人气,所以宋人的花鸟画才有那么静穆高雅的美,以至于后世无可超越。唐宋已去,古典的花香也随之远去,诗词绘画里的花,越来越失却了持久的空灵和禅意,越来越走向世俗。

且吟“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么香、这么柔、这么软、这么静好的温吞吞的春夜,谁舍得去睡呢?秉烛夜游去!这样的奇思妙想,这样的潇洒举止,这样的文雅风度……也只有古人才配拥有这份闲适,享受这神仙样的悠游。古人真会享受时间,享受四季,享受山水,享受生命本身。如今,那样的夜,那样的秉烛夜游,寻找,梦想,关照,不觉之间,千年已过,繁华落尽……失魂落魄的美的追寻,如今连想一想都觉得奢侈。今人是无福消受那样美好的夜了,幸好有马麟的画可以让我暂时忘却疲顿的生活、懊恼的污染、红尘争逐的尘世,找回本该属于灵魂的安宁。如若让我在现世中找寻这样美好的夜,我是做不到的。就连不可一世的李白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寄托着诗人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深深眷恋。可见古人最懂得人生,最懂得人与天地的共鸣、人与宇宙的沟通,同时也最能在繁华鼎盛时刻感受到时间的凛冽、生命的苍凉和人生的无奈。

我最倾心北宋山水的雄浑苍茫,我将其看作是人格完善之美。我也喜欢南宋山水的飘逸古典,我将其看作是灵魂逍遥的诗思,那淡远的诗意,那无尽的乡愁,让人遐想,让人欲罢不能。我时常反观自己,那蒙尘的灵魂在喧嚣尘世已经走失了多远?不如归去!在人人恨不能脱了鞋子向前奔的信息时代,这似乎是个不合时宜的想法。是啊,不仅是不合时宜,简直就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面对时代,面对汹涌洪流,我又能如何呢?我有叹息的勇气,却没有叹息的资格。读《秉烛夜游图》,想古人多情到如此境界,真叫人艳羡。回不去了!乡愁自兹而生……

2015年1月19日于石头小记草堂 

新闻推荐

国务院“微刺激”再减税特定增值税简并为3%

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将自来水、小型水利等特定一般纳税人适用的6%、5%、4%、3%四档征收率,统一合并简化为3%。每年这能为相关领域企业减税240亿元。&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