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奈保尔读这四本书
奈保尔的性格与其复杂的经历和环境紧密相关,他身上的标签也非常多,比如移民作家、后殖民作家、旅行作家、无根作家、漂泊者、环球作家、世界主义者……他写的不仅是移民生存,也包括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冲突以及第三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等。因此,他笔下的世界内容丰富、视野开阔。
《米格尔街》
这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当时因获得毛姆文学奖而为欧美读者熟悉。这个奖是以英国作家毛姆命名的文学奖,尽管如此,奈保尔却并不领情,表示自己瞧不上毛姆的作品。
《米格尔街》写于1959年,带有一点自传性质,刻画了中美洲某小国一个名叫米格尔街的地方,其居民们的芸芸众生相。曾经有人去奈保尔老家找这条街,发现那里有好几条街都叫这个名字。
书里一共17个平行小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一条街就是一个世界。米格尔街每天上演着大同小异的悲剧:酗酒、赌博、偷盗、家暴、私奔……疯的疯,狂的狂,人们相互欺骗,相互利用,相互取乐。
正如小说所言,“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毕司沃斯
先生的房子》
如果看过《奈保尔传》,那么你也会发现,这篇小说差不多也就是奈保尔的家族经历,移民中美洲的印度家庭,在各种文化习惯中撕裂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以及身份的迷失。
小说中的毕司沃斯先生,原型就是奈保尔的父亲。出生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毕司沃斯先生,自小寄人篱下,长大后为了摆脱贫穷,入赘到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凡事都得看人脸色。他毕生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等他终于得偿所愿,却发现贷款和生活所需已使他负债累累。待到学成归国的儿女找到工作,毕司沃斯先生终于能够继续自己热爱的写作时,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大河湾》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奈保尔的巅峰之作。也是本次上海书展上被重点推荐的奈保尔中文新译本。
河湾小镇只是非洲某小国一个小小的角落,随着国家的独立,这个小镇也随之摆脱了原来的殖民地身份。然而,在非洲人自己管理的初期,国家却不断发生着动乱。始终未在小镇上露面的那个大人物一面派军队平定全国的叛乱,一面为“公民们”建立起新的崇拜……
《大河湾》的伟大之处在于:作者只通过这一个河湾小镇,就写出了真正复杂的非洲。表面看来,小说中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已经完全摆脱了殖民时代的屈辱历史,赢得了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但实际上,“大人物”不过是殖民者的另一种体现,其推行的非洲政策并未使这个国家从原始状态中解脱出来。
《幽暗国度》
对于自己从未生活过的故乡印度,奈保尔曾怀着复杂的心情游历过三次,并把三次对印度的体验写成了他的“印度三部曲”。当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辈的家园时,从孟买到加尔各答,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
奈保尔既是印度的后裔,又与印度保持着距离,他身体里流淌着印度的血液,但精神里却是欧美的价值观。在书中,奈保尔用他在印度生活的经验,来解释现代力量、外来力量如何与印度的传统相互斗争与融合。
在他的笔下,这个古老国家可以轻易地将几百年的历史叠缩在一起,种种彼此矛盾的现象扑面而来,化作几个不同的印度。它既是甘地主义的印度,也是拥有浓重的殖民意味的印度;它是一个对自己的文明充满骄傲回忆的印度,也是一个对现状自卑到极点的印度……
新闻推荐
盆景,变态审美还是超越自然 主题展“日常之名”的一组盆景题材作品引发观者热议
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主题展《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及观念生成》自9月19日开展以来,已热展近一周,一组以盆景为题材的参展作品《盆景》引发观者热议,每天都能吸引众多观者驻足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