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学问
“五一”返乡,顺便去了当地的一座建了没多久的历史博物馆。
上一次去博物馆,是应闺女所求。那段时间她总是提恐龙,我认为这是个由好奇进而启蒙的契机,于是做了大量的功课,信心满满地要当一回走进自然的老师。
北京自然博物馆我总路过,从没进去过,但我知道这是一座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对一个好奇心爆棚的四岁孩子来说,应该足够吸引力了。去之前电话做了预约,到门口,排队、领票、进馆,一切顺利。只有一样,闺女进馆之前,被馆外摊贩兜售的小玩意儿吸引,尤其中意一种彩色的小短笛。
进入馆内,人多,兴致减半;声音嘈杂,兴致减半;无引导,兴致减半;无趣味讲解,兴致减半……至于闺女,心思早就被那只小彩笛给带跑了,念念不忘:“爸爸,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买那只小彩笛?”完全无视猛犸象的身影和马门溪龙的足迹。
功课算是白做了,从走进“自然”到走出“自然”,不到半小时。索性不看了,买下小彩笛,转场。
孩子用脚,或者说以自己的视听体验投了票,她不太喜欢这样的博物馆,至少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我喜欢去博物馆,但并不总去。北京的博物馆大都轩敞巍峨,令人肃然,却不好亲近。一座博物馆能否实现功能最大化,条件有很多,我以为能否使人亲近算做其中一条。
博物馆是干什么的?答案很多种,我最不喜欢的是“第二课堂”。如果有一个地方,不用上课,却可以满足并泛滥我的好奇心,启迪智慧,激发想象,从此上下求索,我希望这个地方是博物馆。因此,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一座博物馆一定要有趣,有味道,令人流连忘返,来了还想再来。这目标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博物馆是门学问,也有相当多的规范和标准。可面对观众,如何吸引他、留住他,是第一要务。这其中,又以能否吸引孩子为要务中的要务。
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其原意应为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拮抗“应试教育”。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而我以为,“有一件事”的起点如果发轫于博物馆,那真是再妙不过了。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菲律宾达沃市一家餐馆新近推出用鳄鱼蛋制作的冰激凌,来挑战食客的味蕾和胆量。据这家“甜蜜餐厅”店主迪诺·拉莫斯和比安卡·拉莫斯介绍,餐馆附近是迪诺的叔叔经营的鳄鱼养殖场,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