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读书了吗?——写在世界读书日
□本报记者李建军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喜好读书或才准备好好读书的人们来说,在这个日子都应该审视自己一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在中国,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传统纸质阅读、国民图书读买量都呈现出积极的上升态势。即便如此,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在一家国企工作的馨然是调查对象之一,她更喜欢读纸质书,当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看书,馨然像个老古董,就喜欢把书捧在手里,一句一句仔细体会。有时,即便在网上能够找到电子版的书,她也要买来实体书;有时,她也会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趟儿,“但又觉得用手机看书根本就不是在看书,只有闻着书香才能看得进去”。
让我们和万千个馨然一样,细细品味书中的“那一缕清香”,并伴随我们一生。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至关重要。作家杨绛说:“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读得太少,想得太多。”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坚持读书,可以减却身上的俗气、傲气、燥气,增扩身上的儒气、大气、秀气。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经对苏轼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的这番话和《三国志》的一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吴的吕蒙能征善战,很受孙权的器重。但吕蒙文化水平不高,孙权认为作为大将领即要有大学问,就对吕蒙说:“如今你是掌管大事的国家要人,应当学些文化以启心智”,并开出了《六韬》、《孙子》、《左传》、《国语》等书目。吕蒙从此发奋读书,夜以继日,广收博览,以至于他看到的有些书连当时的儒生都没有见过。一次鲁肃到陆口接替周瑜,经过吕蒙的军营,和他一起聊天。他惊奇地发现,吕蒙的学问大长,自己常常被他问住。鲁肃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总认为你不过只有武略罢了,今天看来,弟学识渊博,再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将领以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这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改造一个人,足以使一个人洗心革面,焕然一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一些人认为钱财惟要,可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智慧,心智更成熟。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此分析得一针见血:“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你会发现自己内心荒芜,行动没有动力,做事没有眼光,人生没有目标,仿佛得了心灵癌症一般。
有一个故事讲三个人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回答在砌砖,第二个回答在盖一座楼,第三个回答在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来,回答砌砖的人依旧是泥瓦匠,而回答盖楼的人成了工程师,回答建城市的人当了市长。这就是眼光。对于读书的人来说,更重要的培养了一种人生的眼光,它是乐观、向上、开拓的精神动力,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几乎以秒计算,有人讲,如今社会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至少百分之七十的知识就已经落后被淘汰了。面对纷繁复杂的、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知识积累果真合上时代的节拍,果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果真没有落后于身边的同事,果真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
现代作家俞平伯认为国人的不好读书是“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而读书“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支撑这个梦想实现的,是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心。试想,源头没有水,哪能汇聚成小溪、河流、海洋。而宽阔的海洋,宽阔的胸怀,来自涓涓细流,来自日积月累的知识。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方能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复兴的动力。
就在发布第十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结果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透露,《全民阅读条例》的起草工作已于当月启动。我们期待着,靠一定的制度作保障,全民阅读的氛围会渐浓,那一缕书香会伴你、伴我、伴他度过美好的每一天!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