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炫文言风”

绵阳日报 2014-02-14 21:10 大字

近日,“古诗版阿黛尔金曲”在网上走红,网友将英文歌词译为文言文,引得不少人点赞,一股“网络流行语翻译文言文”热潮随之掀起,人们对翻译结果则褒贬不一。在热议这股“文言文神翻译”潮流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网络流行语现文言文版“神翻译”

近日,“网络流行语神翻译”和“古诗版阿黛尔金曲”在网上走红,让文言文翻译彻底“火”了。网友们纷纷发挥“创造力”,不仅翻译现代白话文,亦涉及英文歌曲。

比如“富贾,可为吾友乎”“寡人倍感爱之所失”……初见这几句文言文,可能多数人不知所云,但如果对照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缺爱”……这些话的意思便一目了然。

登上文言文“大雅之堂”的流行语并非仅此几句。还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译为“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何弃疗”被译为“汝何如停疗”,读来令人捧腹。

而英国女歌手阿黛尔的一首《Someonelikeyou》也出现了文言文版的“神翻译”,曲名被译为“另寻沧海”,歌词“Sometimesitlastsinlovebutsometimesithurtsin-stead”则是“情堪隽永,也善心潮掀狂澜”;“Whowouldhaveknownhowbittersweetthiswouldtaste.”是“此种酸甜苦咸,世上谁人堪相言?”

除此之外,“Nevermind,Iwillfindsomeonelikeyou.Iwishnothingbutthebestforyoutoo”更是被升华为“无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

部分翻译结果引争议

网络流行语及外国歌曲的“神翻译”带起了一股文言文热,更有媒体盛赞之为“最炫文言风”,但人们却对部分翻译成果褒贬不一。

有些网友对此持肯定态度。不少人在看过这些文言文翻译后表示,“恐怕要中文八级以上才有这样的功力”,自称“突然有种想学好文言文的冲动”,并在网上引得一片赞同之声。

与此相对,也有网友表示反对意见,并为之“唏嘘不已”,直言这不过是白话文强作文言辞藻,连文言句式都算不上,水平可称“连《古文观止》都没读过”。

南方都市报载文对反对观点表示赞同。该评论称,对照歌曲《Someonelikeyou》全文译本,最好句子如“光阴常无踪,词穷不敢道荏苒;欢笑仍如昨,今却孤影忆花繁”,不过是方文山之流的水准。歌名译为“另寻沧海”,还不如此前流行的“似曾相识燕归来”。

该文章还指出,无论从写作还是生活的角度而言,学好文言文都极其重要。但将这股文言文热称为“最炫文言风”则有些过度赞誉。

网络文言文热,各方人士怎么看?

搞笑背后的苦涩(节选)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最近兴起一股文言文热,用文言文翻译网络时髦用语,用文言文翻译英文歌曲。多数的“翻译”,其实就是搞笑,根本不算文言文,更接近装腔作势的甄嬛体。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用文言文翻译外国著作包括小说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当时的人们遭遇西方文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文言文这种语言工具。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看严复的译作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也成了专业人士才会接触的博物馆藏品。但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风靡天下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译作。

然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欧式白话文的流行,学校和社会,文言文读物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无视汉语的规律,按照英文的模式来教汉语,讲语法、词性,进而进行字词句的分割,即使讲一点文言文,也无非是将之拆分成一个个的所谓知识点,然后弄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背诵,以便考个高分。这样的教育,导致我们一代代人的语文水平下降,很多学生已经没有了欣赏美文的能力,更不用说欣赏古代语文之美了。

网络文言文热是恶搞(节选)

魏英杰(专栏作家)

据悉,近来网上流行把英文歌词译为文言文,或者把网络流行语用文言文演绎出来。例如,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译成“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等等。对此,有专家表示赞赏,称网上流行的这股文言文热彰显了年轻人对文言文的热爱。专家还说,这说明好多人认为已经死掉的文言文在当今社会仍有生命力。这种看法,不免有意淫之嫌。在我看来,这和过去的各种网络“新词”一样,都只是一种恶搞形式,不必赋予过多意义。

若要证明文言文仍有生命力,以此为例也稍嫌单薄。事实上,文言文本来就没有死,大量古籍需要掌握文言文才有能力解读。一个人在读书过程中,多少都要接触文言文,还要读得懂浅白文言文,这本该是国人语言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一些网络流行语被译成文言文后,多数也是半文不白的,并不需要具备多少古文功底。若拿这类仿古语言当作文言文即将大行其道的证据,不免让人感觉有些可笑。

文言文还有活力么(节选)

五岳散人(知名网友)

说起文言文来,作为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过于陌生,哪怕是看不懂《离骚》,至少唐诗宋词还是知道一些的,一个文明之所以存在,语言、文字、宗教、历史缺一不可,文言文作为多少年的文化传承载体,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意境是件很自然的事。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与古人的生活已经差距很大了,而能够欣赏并且理解中文那种独特的韵律,才算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吧。现在我们用的词汇、思考方式完全不同于古人,这种状态下对于文言文的热潮来说,有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好奇,估计很快就会过去。

(本报综合中新网、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老兵飞越老人院赴法纪念诺曼底

英国警方6日说,一名年近九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从英国南部一座养老院“出逃”,前往法国参加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乔丹在诺曼底告诉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我去年曾来到这里,今年显然...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最炫文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