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忙趁东风放纸鸢

桂林日报 2014-02-09 12:28 大字

□刘鹏飞

纸鸢,就是风筝,南方人称“鹞子”,“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方人则称“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在屋顶上放风筝,古今都不多见,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放风筝的历史由来已久,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风筝。《询刍录》上说:“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复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名风筝。”这便是“风筝”之名的由来。

在古代,风筝不仅仅是一件娱乐工具,也是人们在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曾围楚军于垓下,找人做一架大风筝,让一个身轻如燕的士兵坐在上面,唱着凄凉的楚歌飞向楚营上空,哀怨的歌声触动了楚兵的思乡之情,涣散了楚兵的军心,瓦解了士兵的斗志,最后楚兵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唐朝末年,临安守将张伾被困后,曾利用风筝捎出书信,搬来救兵。月球背面环形山中有五座是由我国的天文学家、科学家等的名字命名,他们分别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王古,其中的王古就是受风筝的启发,发明了可操纵的火箭推进装置,被英国人瑟姆称颂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当然,风筝主要还是人们的娱乐工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一诗,又把当时人们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还有关于风筝的诗谜,可见古时候风筝已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不仅如此,放风筝还可以活动全身的筋骨血脉,泄内热清眼目,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宋朝李石《续博物志》:“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带着孩子爱人去公园去田野放风筝吧,把孩子的心放飞,把家人的梦放飞。天上白云飘飘,地上芳草萋萋,“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让我们吟着苏东坡老夫子的诗句,到田野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吧。

新闻推荐

外交部:中方愿同英国新政府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朱佳妮王慧慧)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同英国新政府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