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公溪千年文脉的时代回响
白岩竹溪文化公园雏形初具临溪而居成为众多楼盘的新卖点竹公溪在此汇入岷江,江鸥翔集成为一景竹公溪畔,大片油菜花迎春怒放■ 本报记者 王京川 文/图
竹公溪,从远古款款而来,勾勒竹溪文化脉络。
随着白岩竹溪文化公园等沿溪景观工程规划并陆续实施,竹公溪活力再现,浸染出“山水相依、文韵悠远”的清新意境,成为乐山市建设“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的神来之笔——
如果说,三江水涛涌浪急,奏响了一首宏大交响,那穿城而过的竹公溪,则似月夜里轻歌浅吟的一管古箫,悄无声息勾勒出独特的竹溪文脉。
使用“谷歌地球”,在距离地面2300余米的高空,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竹公溪清丽的身影——青衣江、岷江两水相拥,从市中区悦来乡丘陵间发源,一路蜿蜒欢歌,中途接纳源自青衣江的江公堰溪流,横穿中心城区后汇入岷江。
九曲十八弯,留一路溪流美景;看秀色天成,道不尽古风意韵!
癸巳蛇年伊始,记者行走于青蛇般蜿蜒溪水之畔,追寻竹公溪历史脉络,畅想乐山城“生命之源”的现实与未来……
溯源:携一路风景
按《市中区区志》所载,竹公溪源自悦来乡天公山东岳庙附近,全长26.74公里。
本周,正值油菜花怒放之际。择晴日,记者从竹公溪岷江汇流口出发,一路走过张公桥、北门桥、牛■桥、市委宿舍桥、体育馆桥、天星桥、凤凰桥、黑桥、王河园桥、岷江三桥西路桥等大小桥梁,沿溪而行,经九百洞,遇两河口,走生姜湾,至石板滩,过耗儿湾……20多公里,从繁华都市走入竹影乡间,绿染田畴,满眼金黄,草木繁茂,野渡无人——闻三两蛙鸣,看春水戏鸭,望飞鹭惊起,顺溪流蜿蜒,处处鸣溅生韵,好不惬意!
竹公溪名自何处?自古以来,这个命题颇多争议。
唐代,《通典·州郡》说:“嘉州,故夜郎国。汉武开之,置犍为郡。后汉、晋、宋、齐皆因之。”史载,夜郎国以竹为姓,竹王生于竹溪,竹公溪因此得名。
宋代,宋祁有诗《答劝农李渊宗嘉州江行》云:“嘉月嘉州路,牁峨接画船。山围杜宇国,江入夜郎天。”此诗与“夜郎说”相互印证。
明代,万历《嘉定州志》卷一载:“竹溪,西北三里,环溪多竹。俗名祝公溪。从当年著姓齿德者而名,犹张公溪之类。”此志,提出“环溪多竹”和“祝姓为名”命名两说,并对“夜郎说”加以否定。
清代,同治《嘉定府志》又云:“时夜郎旁(犍为)小邑也,夜郎之竹王,生于竹溪,即以王之小字为国号,其后表封之祠,而竹公溪乃其故里,因立竹王三郎祠以祀其父子,固常情而。”再度肯定“夜郎说”,同时以竹王三郎祠(竹王祠)加以佐证。据乐山市文史专家唐长寿考证,竹王祠始建于唐代,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城区“下观音”一带。
翻开尘封历史,抛却各家纷争。不管竹公溪名自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自北宋起,古人曾多次兴修新兴堰、永丰堰、江公堰等水利工程,引竹公溪水滋润上万亩稻田,成了乐山城的“生命之源”。
解放后,政府多次对江公堰体进行整治。至1990年,江公堰灌区实现农田灌溉12400亩,同时向沿岸提供工业、副业供水200多万立方米。如今,伴随乐山城市化进程,竹公溪灌渠作用日渐消失,转变为城区不可多得的景观河流,穿楼宇,过桥涵,一路欢唱,携一路风景,载昼夜喧闹……
文脉:留一串珠玑
细捋竹公溪,是美的体验,也是亲近文史、放逐心灵的畅快之旅。其间,蕴含的人文脉络,引古今骚客钟情咏叹。
在《嘉定府志》、《乐山县志》记载中,古时嘉州竹公溪流域皆为僚人占据。如今,竹公溪九百洞一带犹存数百洞穴遗迹,就是有力证明。
从九百洞顺溪下行,与乐山广场隔溪相望的白岩山崖墓群,更是竹公溪历史文脉的一抹亮色。从唐长寿相关著述中可以看到,早在1908年,就有英国学者陶然士来此调查。1914年,法国学者色伽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查,把白岩山写进《中国西部考古记》中。1939年,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对白岩山崖墓重点考察后,在《西南建筑图说》写道:“乐山县内崖墓,以白岩山诸墓规模较巨。其地位于县治北十里竹公溪西岸。沿山东北麓,就褐色砂崖,开凿墓穴,绵延二里许。”
唐德宗贞元年春日,女诗人薛涛客居嘉州,寓竹公溪畔,每日醉心于“晚霞映渠水、竹林生清风”,诗兴勃发,留下著名的《题竹郎庙》:“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从她移居成都浣花溪后写就的诗篇中,仍可看到对竹公溪的恋恋不舍。
清初,诗人王士祯遍览嘉定名胜,情之所至,挥毫而就《竹公溪二首》、《汉嘉竹枝词五首》:“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他还在《蜀道驿程记》中写道:“一水绕郭,南流注江,曰竹公溪,有竹王三郎祠。”
清道光年间,曾任新津、荣县知县的王培荀作过15首《嘉州竹枝词》,其八云:“报赛迎神唱竹枝,竹公溪畔竹王祠。插花蛮女清歌罢,露冷鹃啼月上时。”并有自注:“一水自夹江来,绕郭南流注江,曰竹公溪,有竹林三郎祠。”
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内迁乐山,叶圣陶、朱光潜等文化名人来乐讲学。1939年9月,叶圣陶一家迁入竹公溪旁瓦屋。“瓦屋三间,竹篱半围,靠山面水。所谓山,至多只有今日一般住宅的四五层楼高,水也不过是条小溪,名字挺秀美,竹公溪,只在涨水的日子稍有点儿汹涌之势。”
竹公溪的秀美,曾让叶圣陶为之赞叹。其子叶至诚在《旅伴》一文中回忆:“一天,父亲和朱东润先生出去。通常的走法,总是,出篱笆门左转,沿竹公溪边的小路到岔路口,下一个小土坡,从沙石条架成的张公桥跨过溪水,对岸不远的竹林间有个十来户人家的小镇,有茶馆可以歇脚。这一天,他们改变了路线,到岔路口不下土坡,傍着左手边的山脚,顺山路继续向前,乐山的山岩呈褚红色,山岩上矮树杂草野藤,一片青翠,父亲有过‘翠丹崖为近邻\’的诗句。山路曲曲弯弯,略有起伏;经过一个河谷,也有石板小桥架在溪上,只因远离人家,桥下潺潺的溪水,仿佛分外清澈。望着这并非常见的景物,朱先生感叹地说:‘柳宗元在永州见到的,无非就是这般的景色吧!他观察细致又写得真切,成了千古流传的好文章!’父亲很赞赏朱先生这番话,将其写在他当天的日记里。”
在叶圣陶寓居乐山的两年间,还曾写下4首《浣沙溪·竹公溪畔》,对竹溪野趣着墨甚多:“曳杖铿然独往还,小桥流水自潺潺,数枝红叶点秋山。”“野菊芦花共瓦瓶,萧然秋意透疏棂,粉墙三两欲僵蝇。”“尽日无人叩竹扉,家鸡邻犬偶穿篱,罗阶小雀亦忘机。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细推物理一凝思。”
古往今来,竹溪曲水流殇,一支支“神来之笔”文墨飘香,串起乐山城弥足珍贵的文化脉络。
畅想:展一片精彩
竹公溪上最“年轻”的桥,莫过于凤凰桥了。
凤凰桥西连绿心路,东接乐山广场。桥畔两侧,天星桥与黑桥之间,一个水石相融、曲径通幽的山水园林如同“凤凰之翼”,正在茁壮伸展。这,就是去年11月规划建设的乐山市大型主题文化公园——白岩竹溪文化公园一期工程。
“北起柏杨西路,南至天星路,西依绿心公园,东至朝霞路,总长2085米,规划总面积104422平方米。”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工程指挥长罗方舟为记者勾勒起公园的大致骨架,“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公园将于今年‘五一\’如期竣工,对市民免费开放。”
微微翠竹,潺潺流波,整齐划一的深蓝色隔离带表明,这是一片紧张的工程现场。白岩山崖墓群倒映竹溪绿水,工人们将一拢拢翠竹、一棵棵红叶李和海棠树移至设计方位安放栽种。溪畔,尽管草坪尚未透绿,可先期栽种的桃树李树已是红白争艳、满树怒放。凤凰桥旁,高耸的竹筒景墙和冰纹景墙已经树起,竹里馆、游廊主体基本呈现……
翻开设计图纸,工程部吕工为记者一一指点公园四大组成:“我们将自然元素与文化元素结合,在依山傍水、山水相映的自然地形中营造景观。你看,清风园、竹沁园隔桥相望,溪水游览带和绿化带贯穿溪畔” ——
清风园占地31372平方米,设计有古榕交柯、澄波叠翠、青枫绿屿、曲水流觞、梧竹清荫、石溪清韵等主要景点;
竹沁园占地7270平方米,主入口广场设计竹筒景墙,次入口设计冰纹景墙,中心设计竹里馆、游廊、景亭、枯山水等,沿溪下沉亲水平台,丰富滨水空间,打造竹径通幽、清爽疏朗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朝霞路溪水游览带总长1694米,沿竹公溪驳岸设计塑竹栏杆并进行亮化,通过园林造景再现“日出有清荫,月圆有清影,风吹有清音,雨来有清韵”的不同境界,由南至北依次设计清韵园、清声园、清影园、清荫园4个主题景观园;
竹公溪路绿化带占地47190平方米,设置“欢乐时光”、浮雕景墙、节点断崖、小游园等不同主题区域。
“我们通过白岩竹溪文化公园的多点塑造,为市民展示竹公溪源远流长的崖墓文化、地域文化、山水文化和竹文化。”罗方舟告诉记者,一期工程竣工后,二期工程以“汉韵园”为主题,琴园、棋园、书园、画园四大园区风格独具,还将打造“蜀风汉韵”崖墓文化展览园、注易台、先贤履痕等极具文化韵味的景点。
凝城市之神,透文脉之韵,惠百姓之实,绽和谐之花。
白岩竹溪文化公园的打造,只是一个开始。
而在竹公溪石板滩不远,成绵乐、成贵两座气势恢宏的铁路高架桥正横穿竹溪,为竹溪古韵平添现代气息。
在不少长期关注竹公溪的文化界和城市建设者心中,这条视野开阔、曲水流殇的城市“母亲河”,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点,承载希望,流向未来。
竹公溪流域走势图
新闻推荐
■王旭东你是否遇过这些问题:手机关机后莫名其妙地被扣GPRS流量费,通话时长被不规则分割计费,计费数据被随便删改?你追问过原因,却在客服说这是技术问题时放弃求证?统计专家说,电信企业计费差错率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