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能与信仰——蓝云精神的核心价值
半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及逻辑学家伯兰特·罗素在其《罗素自传》中写道:“我为什么而活着,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怜悯,这三者层层递进,爱情与知识都为自己所拥有,可谓自我;而对于人类苦难的怜悯与同情,此等海阔胸襟,非人人皆备有之,可谓大我。自我与大我的结合,升华了罗素的人格。推而广之,不同的领域,总会有一些闪耀群星的人物。如医者蓝云,其用“大爱”构建了不朽的医学传奇。
蓝云,在巍巍瑶山、云海深处,春秋十载,滴血丹青,为人民排忧解难,解除病楚,坚守着他永恒的精神家园。
茫茫瑶山,偏于一隅,交通闭塞,恍如与世隔绝之地。面临无医之境,是什么使得蓝云弃教从医,受任于无医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瑶山深处?是人性的本能与信仰!
巍巍群峰中,他背着药箱,行走在瑶山的深处,茫茫云海里,他带着爱妻和孩子,行走在瑶山的天边;悬崖峭壁,千难万险,只要一息尚存,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为百姓治病送药的脚步;偏僻村寨,边远山弄,只要双脚能走到的地方,任何艰难都停止不住他为群众送爱心送温暖的步伐。他是瑶山深处的生命守护神,以赤子般的情怀,用刚毅与坚韧诠释了人性的真本色。我一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中国最优秀的传统道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源于民间,源自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更何况大山深处范围不大,居住的人不多,邻里邻居,朝夕相处那更是自己感情深厚的亲人。谁,能冷眼旁观自己的亲人被疾病折磨?同一片蓝天,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当看到我们的同胞忍受着病魔的折腾,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真善美之心盛开,慈善、恻隐之心为之所动,怜悯之心门大开,于是我们就义不容辞地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
信仰是人类维系自身与理想目标或终极目标并倚其渐趋于目标的一种生存方式。人在信仰中生活,在信仰中完成对生命的意识活动,增加生命的质感,提升自我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实现,从自然有到整体有的圆满。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必须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懂礼义廉耻;没有信仰,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没有信仰,就无法攀登品格的高峰。医护人员,应时刻牢记八字信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当一名能够服务乡亲的村医,就是我一生的事业。”当别人建议他去外面干一番事业时,蓝云不为所动,一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信仰,诠释着爱的含义。
作为新时代的医护天使,除了大爱与信仰,还须有精湛和扎实的医学技能与医德。孙思邈《大医精诚》,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鲁迅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国人。然而,我发自肺腑地认为,医学领域应该首先是一片净土,健康的土壤才能培养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而这些绿色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对人的身心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具有人性与人文关怀的人。空谈口号对于实践是无济于事的,纵观蓝云一生,从没有铿锵撒言其该如何造福瑶民,拯救众生,也从来没有于名利场中角逐。然而,正是默默无闻的蓝云,缔造了不朽的医学传奇。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在踏上岗位之前,扪心自问,自己准备好了吗?是否准备好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基本修养与素质,是否准备好了一力承担患者的絮絮叨叨,是否准备好了忍受患者抱怨、不满以及无端的误会……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