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尴尬的“东方之门” ——江苏苏州地标建筑被质疑事件调查
江苏省苏州市正建的地标建筑“东方之门”近日被强力围观,有人调侃其“像极了秋裤”,代表不了“苏州气质”。
记者调查了解到,地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CBD核心区域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地上88层,地下5层,拥有“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单位用钢量最大的建筑”“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等8项全国“之最”标。,号称苏州的新城市地
这个世界级地标的项目方苏州乾宁置业管理有限公司系民营企业。该公司销售副总徐亢介绍说,项目方案竞标征集时吸引了国际排名前列的10多家著名设计单位,最终在全球建筑设计类企业中综合排名11位的英国RMJM公司中标。他说:“门型建筑形象取源于传统的花瓶门与城门的结合,又通过简单的几何曲线的处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把苏州的水陆城门用现代化的手法演绎。寓意向西方发达世界敞开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现代高速发展之门。”
与不少网民的讥讽挖苦迥异的是,“东方之门”的设计理念和形象却赢得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好评。东南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琦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说:“作为一个门式建筑矗立在金鸡湖畔,象征腾飞,意义挺好。建筑的体量处理也不错,是一个曲面造型,门到最上面后是一个柔和的、圆滑的曲线,比较适合中国人圆润一统的感觉;门本身有些像西方的凯旋门,圆的拱顶,具有西方特色。我基本上持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看着“东方之门”建起来的葛宝剑也认为:“很多人觉得这个和苏州不搭,其实是他们不了解现在的苏州,我倒觉得挺能体现苏州气质的。至于能不能成地标,现在谁说都不算。也许这个门会非常有名,也许就一直是个笑话,但我想能检验它的不是我们。”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园区暂不对“东方之门”发表任何评论性意见,“因为这只是私营企业的商业项目,且舆论争议焦点基本围绕建筑外观,不涉及公共利益。”
城市地标近年来已成很多城市发展“关键词”。然而,一座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地标性建筑?建设地标建筑究竟谁能来真正做主?能否成为地标又由谁说了算?那些“一流设计”又真的必须么?
“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首先还是要和这个城市的文化气质等相匹配,盲目攀比造最高最大,难以真正成为城市地标。”周琦解释说,一个建筑要成为地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包括位于城市核心或重要位置、拥有最高最大或特色设计造型、具备强有力公共影响力等,但事实上并非客观条件具备就能成为地标。
业内人士表示,地标建设潮风起,实际很少是纯企业行为,更多在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无论是政绩工程也好,想拉动该地区经济发展也罢,政府很大程度上是当前地标建筑略显泛滥的幕后推手。
即使是纯民企行为的“东方之门”,政府有时同样无法完全超然物外。苏州工业园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东方之门”确实是一个纯粹的民企行为,但也正以为此,工程可谓进展缓慢,这也让苏州方面一度非常头疼,担心成为烂尾楼,只能给予一些更宽松的政策。
有关专家认为,广泛征求百姓意见、政府和规划部门拥有科学、理性、长远的规划思路等做法,都必须成为地标建筑审批、建设的前置条件。周琦表示,大型地标性建筑建设有必要征求群众意见。邵晓莹也认为,各地政府和规划部门都要重视长远的规划思路,不能仅是“开发商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而要从美观、节能、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新华社南京9月5日专电)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