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两会热议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编者按成都两

四川日报 2012-02-13 19:31 大字

成都“两会”热议: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

编者按

成都“两会”上,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一主题,代表委员们从“五大兴市战略”、北改、天府新区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各抒己见,为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聚焦成都“两会”热点话题,共谋成都未来发展。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倾向,成为今后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的重点。为此,成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实体支撑”,确定实施“产业倍增”战略。

成都“两会”期间,“实体经济”再度升温。代表、委员热议,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如何壮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如何壮大?如何培育“单打冠军”?如何优化金融环境?

【脚踏实地】

产业结构靠拢“纺锤形”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天府新区建设,均为成都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实体经济范围广,工业无疑是其主体和核心。”成都市人大代表、市经信委主任何礼说,2011年成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85.3亿元,增长18.4%,增幅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但仍面临工业充分发育这一课题。”

三次产业的比例,纺锤形是最佳结构,而目前成都还是三角形。“纺锤形的出现,有赖于第二产业的膨大。”何礼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顶峰期达77.15%,然后逐渐回落,成都距此尚有较大差距,工业化进程还要加速。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三次产业倍增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支撑,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基础。”

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将是天府新区实体经济的最大特征。省委在对天府新区的总体定位中,首先强调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就是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形成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形态。”成都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孟强说,尽管高新区、经开区和双流县等工业集中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产业聚集能力、辐射作用不足,未形成产业链条,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实至名归】

产业倍增锤炼“单打冠军”

据了解,2011年成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35.36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44.2%,数量、增幅和比重均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开放合作的姿态可见一斑,但仅抓一头显然不够。“成都要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复杂程度,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经济产业链条当中。”市政协委员、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不容忽视的是培育本土创新企业的集群,形成招商引资发展和自主创新两大引擎。

市人大代表文仁浩深表赞同,他早年在沿海打工,现在返回金堂老家创业。他说:“培育重点企业,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扩张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仅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厚度,而且同样可以发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的作用。”

企业是实现产业倍增的主体力量,而企业培育,关键在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值得学习。”市政协委员、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新前说,苏州工业园区推进实施“人才引揽”战略,共有43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发展,高新区的“千人计划”人才仅是其四成多。

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蒋国庆认为,成都已初步具备高科技龙头企业生长条件,研究“种子型”企业的生长机制,对成都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据了解,成都市正在制定工业率先倍增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有如何促进大企业集团品牌提升、市场开拓、兼并重组。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力度、帮助拓展市场、推动技术改造等帮扶措施,培育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形成30个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或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前3名的“单打冠军”。

【未雨绸缪】

弥补“麦克米伦缺口”

1931年,麦克米伦在调研英国金融体系和企业后,提出资金供给方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这个“麦克米伦缺口”至今“常在常新”,困扰着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成都市人大代表、企业家李杨忠坦言,目前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融资方面又遇到很大困境,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据调查,当前我国只有10%的中小 (微)企业在升级,20%的在转型,70%的面临生存或者被淘汰困境。”市政协委员、成都工投集团总经理茆俊强说,秤砣虽小压千斤,中小(微)企业扎竹成排,可与大企业、大集团联动齐飞。

他建议参考“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经验,在“天府新区”加快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并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天府新区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明确企业受惠面,重点支持相关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

何礼说,弥补“麦克米伦缺口”,是今年狠抓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成都各类微型企业总量达到6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这个还是2010年下半年的统计。

去年,成都正式启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专项行动,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成都还将采取政策扶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本报记者 张守帅

精彩议案提案点击

抓龙头培育成都版“苹果”

提案:《加强对新兴产业“种子型”企业扶持力度 培育本土创新龙头企业》

提案人:成都市政协委员蒋国庆

背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成都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目前,成都虽然制定了一些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但尚未建立起对新兴产业“种子型”企业的有力支持的机制。

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明确对此类“种子型”企业的关注和扶持政策,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确保随时掌握它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扩张动态。给予企业在产业扩张和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并持续关注,确保留住企业总部,力争其下游产品在市内布局。探索此类“种子型”企业的生长机制,对成都的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核心“杀手锏”,如何成为未来成都版的“苹果”、“微软”,为中国小型、微型企业走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发展道路,意义非凡。

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LED集群

提案:《关于促进我市LED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人:民建成都市委

员会

背景:当前成都LED照明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链目前还停留在终端制造环节,且本土LED照明企业大多是以民营为主体,呈现“资本实力弱、技术含量低、市场影响小、发展后劲难、管理水平差”的总体特点,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值也不大。

建议:应当从规划产业布局入手,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立足整个LED产业链进行布局,从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的制造,到各类芯片封装测试,到下游的应用环节及相关配套行业,整体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和发展成都LED产业企业集群;并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组建成都LED产、学、研基地和平台,充分利用成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提高企业研发与生产技术能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成都应该“与文明有约”

建议:《关于尽快制定成都市市民文明公约的意见建议》

建议人:成都市人大代表 齐虹

背景:如果说建设是城市的“脊梁”,管理是城市的“衣着”,那文明就是城市的“灵魂”。成都作为一个全国文明城市,有必要尽快制定一份市民文明公约,通过群众认同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规范市民公共行为,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建议:对很多新市民来说,新环境需要培养新习惯来适应,而怎样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步调更相吻合?这得有一个直观的说明。“市民文明公约”的实施步骤:通过媒体、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征集民意;整合出的意见交由专家评审会论证;正式颁布后,以社区、家庭为单位进行宣传推广,形成市民广泛认可、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体现市情民意、反映群众意愿的公约才能符合实际,吸引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不会变成一纸空文。

建设不停车收费系统

提案:《关于统筹建设停车场ETC收费系统,加快车位流转的建议》

提案人:成都市政协委员 周桥

背景: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比比皆是,调查资料表明,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原因,30%是由于司机不能找到停车位造成。通过调查发现,停车位的管理及收费的管理大有优化的空间,在许多大型停车场如机场、商场地下停车场出口排队缴费的现象引发停车场内道路堵塞,从而造成停车场入口甚至地面道路堵塞。究其原因,就是收费速度较慢引发。

建议:建设不停车收费系统。此系统在车辆通过收费点时,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入口)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上扣除相应资金(出口),车主只要在车窗上安装感应卡并预存费用,通过收费站时便不用人工缴费,也无须停车,费用将从卡中自动扣除,该系统建设使收费时间缩短为两秒。

非遗文化进入小学兴趣课堂

提案:《让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项目进入小学兴趣课堂》

提案人:成都市政协委员 曾渝

背景: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让很多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逐渐被遗忘,我们面临着传统文化丢失的危险。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也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议: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竹琴等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但年青一代中已经很少有人熟悉了,传承人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这严重制约了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成都大部分的小学都开了校内兴趣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应该利用好这个资源,在兴趣课程中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内容,以传承本土优秀传统项目。(本报记者 黄泽君 夏丽莎唐泽文 整理)

新闻推荐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起访问英国 引领中英关系步入“黄金10年”

据新华社电习近平主席将于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将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将是中英“黄金年”中的重要里程碑,期待本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