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有一家旧书店叫四旧书屋按照主人的说法四旧者人旧
西关有一家旧书店,叫“四旧书屋”。按照主人的说法,“四旧”者,人旧、书旧、屋旧、物旧也。
四旧书屋租了崔家巷中段的一小间平房经营。平房长而狭,四面透风,朝南的一面甚至没有墙体,仅靠一片旧门扇遮挡风雨。这种破败、芜杂、落寞的氛围,和旧书的身份倒十分般配。
四旧书屋的旧书五花八门,既有整包未拆封的新书,又有林林总总的旧书。旧书也不分类,杂乱无章地码在三四个大书架上,淘书时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曾在一大堆中学生教辅中淘到一本楼适夷翻译、解放初出版的高尔基名作《奥莱叔华》,欣喜莫名,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除了旧书,四旧书屋还有许多精灵古怪的旧物,比如旧照片、旧唱片、旧烟斗、旧钟表、旧拐杖、旧铅笔盒、旧玩具等等,甚至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墙纸、招贴画、结婚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光荣军属”铁牌等等。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中蓦然撞到过去生活中的旧物,每能让人会心一笑。
四旧书屋的老板姓李,戴厚厚的近视眼镜,书生模样,四十岁左右。他的生活比较拮据。守着旧书过日子的人发财的机会几乎没有,除非他手头有一批现代著名作家的手稿。能吃饱饭就已经是当下旧书业的骄傲了。我私下认为老李天性孤愤,但这点看法我没有和老李交流过。
老李住在旧书店附近杨家大园的两间平房中。杨家大园是个非常奇特的巷道,极难找,要穿过一个住宅小区,才能见到原先的老巷道,七拐八拐,就像钻进一个口袋阵。这是大户人家的院子,前后好几进,不过现在已被改建得面目全非。老李很平静,每天不愠不火的样子,并不在意生活的失落。他说他只要买几块钱,就愿意歇三四天,很知足。他的书价并不高,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小说,平均每册5元。
老李最重要的财产是一辆电动自行车,他喜欢骑着这辆充满电才能跑二三十公里的电动车一个人郊游。有一次,他兴致勃勃地把车骑到北山顶去看油菜花,结果,电动车的电池耗尽,把他撂在半山腰,不能前也不能后,最后还是求助朋友骑摩托车把他和他的宝贝电动车一起拖了回来。
四旧书屋是我去得最多的旧书店。每当老李收下他认为比较好的东西时,就会首先给我打电话。我从不和他讲价,他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
一次,老李说,有一堆1977年至1984年的文学杂志合订本,想要的话来看。我马上跑过去看。那批杂志大约有三十多种,都是某百货采购供应站的馆藏本,几乎是上品,比较完整的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30多年前的杂志居然还崭新如初,且一册不缺,太招人喜欢了。于是拿下235本,整整装了两编织袋,喜滋滋运到家里,供将来写作有关文学杂志的文章时查阅。
另一次,到四旧书屋淘书,发现店里没有好东西,我请求老李带我去他家走一走、看一看。老李答应了。老李的平房中也没有特别让人想买的旧书,倒是有一大批民国时的理科类课本,可惜我对这个不感兴趣。这时,老李拿出一厚沓宣纸信笺,我一看,是过去的书局印刷的专用信纸,上面还有书局的名字:天益书局。纸色和风格,一看就是民国年间的。当代没有书局,文化人也少有自制笺纸的情趣。原先看胡从经书话,对他关于五色杂呈的笺纸的描写印象深刻。笺纸中有文人性情,同时,墨迹所展示的不同风格,笺纸所呈现的众多色泽,也是“五四”时期各种流派争妍斗盛的缩影。联系到这一点,我有些心动,问这叠稿纸多少钱。老李说,100元。100元其实并不贵,但我还是有些惜购,最终没有买。等过了两天想通了要买时,天益书局的笺纸早被别人买走了。
还有一次,是晚上,天上飘着雪花,奇冷无比,去老李处,淘到了几本好书,如《现代绘画简史》,英国赫伯特·里德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版1印;《十八世纪末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曼佛列德著,三联书店1955年1版1印。老李又将一些旧纸品赠送给我,分别是:旧照片5张、旧奖状3张、旧荣誉证书3张。此日淘书,物超所值。淘书的时候,看到老李店内还有一批古老的旧磁带,其中有一张是童安格的专辑。老李踩着凳子爬到顶棚上,找到一个单放机卡进去,旧书店里便响起童安格十几年前的声音,那种似远还近的忧愁的感觉,让人倍加怀念中学时代。
最近一次,老李说收到了一批五十年代的供销社文件,我对这个不感兴趣,但闲极无聊,就去找老李。老李在他的平房中等我。我这是第三次到老李府上。老李其实并不欢迎别人到他家里挑书,我和他混熟了,得以享受这一特殊待遇。不要以为就机场有贵宾厅,老李的两间平房,也是我们买旧书的贵宾厅。老李正在家里吃晚饭,他把我迎进去,钻到套间继续吃,留我一人在外间挑书。他家里的书我原先已挑过一遍,当时意外获得六七本鲁迅著作的土纸本,这次并没有见到什么新鲜的玩艺。他刚收到的那批五十年代的供销社文件和发票并无动人之处,只是因为其中一本的纸质土黄土黄,非常轻柔,像传说中的“连史纸”,心中一动,收了下来,回来研究了一下,应该是血统纯正的土纸,真是非常漂亮。
此次访老李,意外的收获是见到了一本老李2003年的贩书日记,简约、克制,俨然有鲁迅日记的文风,写得非常好,让人感慨。虽然我和老李很熟,但其实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细节。这本日记,断断续续记了五个月,基本反映了一个旧书小贩的原生态生活,可以当民间语文对待。我向老李借这本日记,他居然同意了。随便摘抄几段:
“午睡时,张向东至,同坐车上万寿宫猜谜。猜中一谜。归家,途吃面皮。晚7:00张离,则观电视。”
“晨睡,午吃浆水面。下午先上南明路挑几本书,归家后无事,又上石马坪挑书,直至晚6:10分归。晚上观电视毕,上广场售书,张向东也在,至11:30归家,共销12元。”
“晚饭后上广场销书,今晚冷,只销2.5元。”
“晚坐看人家打牌至次日天明。”
“晨起在交通巷欠个菜馍,归食后再睡。”
“晨上花鸟市,昨日划地已被一茶人和一妇人占,花鸟市混乱。后夺回,售至下午1:30归家。归途在背街补鞋。晚9:30上广场,冷,无人,城管又加强,于是归家,和老吴喝酒,至12:00散。”
这就是一个旧书商简单朴素又略带贫寒意味的生活。我拟把这本日记整理出来,保存一份老李贩书的珍贵的民间资料。它既是记述老李的资料,更是记述一个城市旧书业生存状态的原始文字。
新闻推荐
据新华网消息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你每天上班高峰点被堵在水泄不通的公路上时,你是不是甚至希望自己能“飞”起来,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是英国安德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