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到电影的原点 回到故事本身

合肥晚报 2017-05-21 04:20 大字

《大篷车》的歌舞青春已远去半个世纪,宝莱坞的热浪卷土重来。不被看好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与好莱坞巨制的票房摔跤中获得了奇迹般的胜利,它并不完美,也绝非“神作”,没有特效,也不去为了3D而3D,却踏踏实实地告诉世人——讲好故事才是一部电影的本分。

人生即摔跤

这是一个质朴的故事,似乎一眼能看到尽头。

摔跤全国冠军爸爸为了生计改行做了警察,但到底梦想不灭,于是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想让儿子继承衣钵,奈何造化弄人,妻子连生四个女儿,而正当他已灰心丧气时,两个大女儿拳下不留情,打哭了挑衅的男孩,于是老爸豁然开朗,开始训练女儿们……

运动,励志,亲情,这样的故事大概不会复杂,擅长“编剧”的观众已然自信满满地写好了剧本,却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再对真正的编剧俯首称臣。没有使用高超炫目的叙事手法,而是选择了如同印度平民生活一般朴实无华的平铺直叙,却让人感叹,这样一个故事,若假手于任何他人,都是险象环生的,分分钟有可能从好故事沦为坏故事。

事实上,在赛场内外,他们一直在“摔跤”。

爸爸盼望着一个男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喜获千金,他想那就这样吧,生活如常继续。一直到他的宝贝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对于男孩的羞辱没有选择一忍了之,而是以牙还牙,并且大获全胜——这是父亲第一次发现女儿身上的摔跤天赋,也是身处弱势的女性第一次战胜同龄人的“男权”。

喜出望外的爸爸开始对两个女儿实施魔鬼训练,黎明即起,限制饮食,剪掉了她们的长发,还亲手在泥土地里搭建出了一个摔跤场,两个女儿对于这份用心良苦的父爱会欣然接受吗?不,她们的天性里也是抗拒的。她们用各种调皮的方法去干扰训练,而破解僵局的并非父亲的强权或是说教,而是一场闺蜜的婚礼,同是花样年华的小姑娘已经嫁为人妇,将要过上被父母安排的生活——洗衣做饭,终其一生。小闺蜜道出了心中的艳羡——你们的爸爸是要让你们主宰自己的人生啊!

天赋异禀的吉塔,在爸爸的调教下日渐成器,他们要去参加地区级的比赛,果然因为性别被拒,而转机并非来自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主办方开了“脑洞”——这项比赛办了多少年了一直反响平平,如果现在有女孩子参赛,那该是多好的卖点啊。这是商业社会给予的机会,也是商业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对立。

获得全国比赛三连冠后的吉塔,向父亲提出要去国家体育学院深造,于是波澜又起。这是父亲传统质朴的训练方式与现代体育科学的较量,也是渴望独立的女儿对父亲权力的挑战。女儿带着学到的新技术,在亲友乡邻面前战胜了父亲,对于父女两人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必过的一关,只有痛定后才能找到继续并肩同行的方式。

吉塔开始自负,刚刚接触到的城市生活也激活了她的少女心,她开始爱美,爱浮华喧嚣,想告别过去的枯燥生活,享受一个平凡女孩的花样青春。但这,与通往冠军之路一向是不可调和的,不再专注的吉塔在国际比赛中连打败仗,然而新的教练无视于年轻的女选手内心的挣扎,她依然要回到父亲那里寻求治愈。与此同时,妹妹巴比塔也成长了起来,坚定拥护爸爸的妹妹与姐姐起了纷争……那么姐姐是否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堕落了,妹妹则顺理成章地取代她成为国际冠军呢?不,高明的编剧坚持要让姐姐一摔到底。

吉塔依然是爸爸与妹妹的希望所在。没有人会放弃她。爸爸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与国家队教练的教条式指导之间上演了一场新的摔跤。最终,爸爸和吉塔战胜了教练代表的“没人性”教学,吉塔也获得了国际比赛冠军。

你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成为了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榜样。故事在吉塔的泪光中果断结束,还没来得及庆祝便要告别。

每个简单如同“套路”的故事,都有着艰辛的历程,好像吉塔的每一场摔跤比赛一样艰难而惊险。高明的编剧关注的,是套路形成中的每一次摔跤。

强迫症患者

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都是无可救药的强迫症患者。

没错,再眼拙的人也能看出来,海报上头发花白大腹便便的“爸爸”,就是印度“国宝”、人人都爱的阿米尔·汗大叔。他怎么了?那个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青春飞扬的“兰彻”怎么了?使用了“皱皮术”,又贴上了猪八戒的假肚腩吗?不,他对自己实行了魔鬼训练。为了演绎出中年发福的真实感,他让自己1个月内增长了50斤,完成中老年角色的拍摄后,又在半年内减掉50斤,练出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再进行青年部分戏份的拍摄。

“爸爸”阿米尔·汗显然是电影的票房保证,而他的姑娘们,“吉塔和巴比塔”是票房上升的重要因素。

在贯穿全片的摔跤比赛中,大小姑娘们凶悍而顽强的比拼,让人连连怀疑,导演是请来了一支专业女子摔跤队吗?而在广为流传的幕后花絮视频中,可以看见姑娘们如同电影中一样的成长历程。在拍摄本片前,她们和观众席上的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对摔跤一无所知。于是印度国家摔跤队教练被请来特训这些漂亮女生,每周6天,持续7—9个月。姑娘们每天的课程,除了场上的摔跤对决,还包括跑、举、滚、跳等。

饰演大吉塔的法缇玛因为训练过猛导致骨折,她只是担心,“那么多人要等自己一个”;饰演巴比塔的演员桑亚,尽管在电影里只有几秒钟的摔跤画面,也同样跟着专业摔跤手一起训练了7个月;而小吉塔,曾被认为最“弱不禁风”,到了拍摄第一个镜头时,她爆发出的能量让人惊叹。

再回到电影的开始,米叔刚一亮相,便自带一双阿凡达的耳朵。这是一双属于摔跤运动员的耳朵——职业摔跤手因为常年训练和比赛,耳朵会有残损,形成特别的形状。在爸爸的鼓励下坚持到最后的吉塔,渐渐也长出了一双饺子耳。

没有一个人能忍受替身,没有一个细节能忍受作假,甚至“抠图”。

这样的集体性“强迫症”人格,成就了这一部不算伟大但足够有诚意的电影。宝莱坞“摔”了好莱坞,依靠的不是过目即忘的特效或是拯救人类的宣言,而是扎扎实实的细水流长。

曾经的印度电影也是满满的套路,命运不佳的情侣,历尽艰辛与坎坷,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再加上无所不在的歌舞,终是让人疲惫了。而作为新商业电影时代的代表人物,阿米尔·汗成功地破解了无与伦比强大的“宝莱坞方程式”,他的电影总是在想象,在提问,在寻求解答,反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抗殖民统治的《芭萨提的颜色》等,莫不如此,而《摔跤吧!爸爸》则直指性别歧视。它们深度介入社会现实,又绝不一脸刻板,它们好看,好玩,好用心。

那份心意必然会收获回报。当电影中的父亲目送女儿一言不合即离去的身影,异国观众竟也含着泪想要向宝莱坞致敬——此时应有歌舞。

新闻推荐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走红电影中的教育启示,你获得了哪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凭借好口碑与高票房迅速走红,燃点与泪点爆棚。其中,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引人深思:学会在逆境中激发孩子潜力;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优势;教会孩子不畏嘲笑和质疑,笃定信念……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