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舍身饲虎图
敦煌莫高窟的舍身饲虎图
莫高窟第428窟—东壁门南—萨埵太子本生故事(北周)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萨埵太子本生故事(北魏)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不仅是通过这一世所做的努力,而是经过前生累世修行的结果。在有关释迦牟尼众多的前世故事当中,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传奇最为感人,也最能表明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佛经中说,印度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同到山中打猎,见一只母虎带着数只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小虎吃掉。三太子萨埵见状,将二位兄长支走,来到山间,卧在母虎前,饿虎已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用利木刺伤身体,然后跳下山崖,让母虎啖血。母虎啖血恢复气力后与小虎们一起食尽萨埵身上的肉。二位哥哥不见弟弟,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骨,赶紧回宫禀告父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中,抱着萨埵尸骨痛哭,然后收拾遗骨修塔供养。这位为了挽救老虎生命而甘愿牺牲自己肉身的萨埵太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这种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各种善行的绘画作品被称为本生故事画。
敦煌莫高窟的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舍身饲虎图,共有16例,分别见于北魏第254窟、北周第428、299、301窟,隋代第302、419、417窟,唐代第237、231、85、9窟,五代第146、98、108、72窟,宋代第55窟。其中,又以莫高窟第254窟和第428窟中的两幅舍身饲虎图最为著名。
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饲虎图位于主室南壁,画面由10个情节组成:(1)入山见饿虎;(2)投身跳崖;(3)以身饲虎;(4)利木刺身;(5)再次投身跳崖;(6)再次饲虎;(7)虎啖萨埵;(8)找见残骸;(9)抱尸痛哭;(10)起塔供养。此图的最大特点在于构图巧妙,在一幅画中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十个情节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主题鲜明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其中用一个跳崖的画面表现其投身跳崖的两个场景,用萨埵卧于虎前和饿虎围食来表现两次饲虎和饿虎啖食三个情节,既节省了有限的画面,又无碍观瞻,而且使萨埵的自我牺牲精神更为突出。在人物形象上,没有绘出被饿虎啖食后恐怖的尸体残骸,相反以衣饰完整的、熟睡状的萨埵来表现,冲淡了残忍、悲凉的气氛,渲染了人物灵魂的高尚平静。
莫高窟第428窟的舍身饲虎图位于主室东壁门南,画面由12个情节组成:(1)太子三兄弟想出宫游玩,向父母告别。(2)兄弟三人骑马出游;(3)在山中打靶游戏;(4)三人歇马交谈。(5)继续骑马前行。(6)三人遇到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与七只小虎。(7)二位兄长被支走。(8)萨埵躺在老虎面前,伸手作了一个请的姿势,请母虎吃他。(9)因母虎无力吃他,于是萨埵爬上高山,以利木刺破喉咙,举身从高处跳下,摔在老虎面前,老虎们见他满身鲜血,兽性大发,纷纷舔食其血,后吃其肉。(10)二兄长久等萨埵而不见,心下焦急,返回寻找。萨埵已仅剩一堆白骨,图中此处有一骷髅。二兄长见状悲痛欲绝,从两侧扑向白骨。(11)二兄长骑马飞奔回宫。(12)二兄长将此事禀告父王,老国王非常悲伤,但认为萨埵行为高尚,于是为他起塔供养。所起之塔,在第10个画面当中,即骷髅的上方,有两人向塔礼拜。与第254窟的单幅式构图不同,第428窟这幅画采用从右向左之字形连环画的形式。较之第254窟,这种形式更容易清楚叙述故事情节。画中以山峦作为各情节的间隔,使画面富于变化,也增强了壁画的真实感,同时将整个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
(文/赵晓星图/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上午发生一辆校车与货车相撞事故,造成至少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据当地媒体报道,清晨的浓雾造成一辆载有至少名学生的校车与货车相撞。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