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上世纪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
对于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开始向知天命的年龄出发了。
说起来不免有点感伤,但也掺杂着欣喜。感伤的是我们转眼都是奔五的人了,欣喜的是最难挨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好像不久前,还愤青呢,现在都混成了对什么都见怪不怪的温和的中年人了。忙活了半辈子,我们也应该抚慰、奖励一下自己了吧。不然这一生,对得起所有人,却对不起自己,怎么也说不过去。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生。
年轻的时候我酷爱篮球。记得我们少年时代,篮球规则是把一场比赛分为上下场,而不是现在的四节制。这个规则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致使我习惯把许多事情都分成上下两部分。比如喝酒,我们喝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说中场休息下,抽根烟聊会天,再来下半场。谈个什么事情悬而未决,也会说,我们中场休息下,再继续谈。上半场是四十岁之前:学习、成家、立业,主要是进攻;四十岁以后当然是下半场,以防守为主,或者酝酿绝地反击。下半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考虑优雅谢场。即使心里多么不舍、不甘,恐怕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年轻的身体没有了,激情也开始消退,关键没有了“舍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而且,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当初为什么出发?这些问题会经常萦绕在脑海里了。
把人生分成上下半场,其实就是把人生分阶段。这不是我的发明,也不是某个大师的发明,印度文化就是把人的生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岁以下,叫学徒期,是一个无名小卒拜师学艺阶段;第二阶段,是20岁到40岁的居家期,结婚生子,开始有名有姓,扬名立万;第三阶段从40岁到60岁,叫林栖期,住在树林里面,开始寻求自我的意义;第四阶段是60岁以上,叫云游期,想了20年人生的意义,到了60岁以后云游四海,人跟自然界合二为一了。以这个标准来看,我现在就是进入了林栖期,开始寻求自我的意义。
因为还没有完全释然,这个过程就会十分纠结。到底是偏向于追求世俗的成功,还是偏向于追求人生的意义?这确实是个问题。这个年龄,既不想成为物质的奴隶,但还是挣脱不了物质的羁绊。
而且,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呢?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教书,上世纪90年代曾两次得过全国青歌赛十佳歌手称号,后来从学校辞职,到深圳闯天下,虽然从事声乐教育,但一直没有放弃对音乐理想的追求,每年都出一张唱片。他说他也曾想去创业,赚钱,但心里还是放不下音乐。他虽然至今藉藉无名,但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是这样理解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的: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爱一个深爱的人,做一件让人尊敬的事,或者做一件能帮到别人的事。这些都很了不起,做到任何一件都不愧对人生了。至于像《左传》里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那是一个更大的理想,是人生更高的境界了。
我们这代人,心里还是有许多不甘,还想着绝地反击,但是身体不允许了,上有老下有少的家庭结构事实上也让自己心存顾虑。年轻的时候老人家还能自食其力,也没小孩拖累,自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可不同了,稍有闪失,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都要受影响。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因为这些原因,做起事来自然束手束脚。
我们表面上很平静,内心其实在经历一场革命。
这个年龄,好像该经历的已经经历过,一切都无所谓了,好像自己的内心特别强大,不但飞刀暗器伤不了自己,糖衣炮弹也伤不了自己。其实,我感觉这个年龄段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被认可,被尊重,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过得开心些,快乐些。表面上装着对名利这些东西无所谓,我的感觉是,这反而是最脆弱的时期。因为已经输不起,也赢不起,有时候就会产生酸葡萄心理。为什么输不起呢?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再挖个坑,想填都填不满了。这个年龄,做很多事情都会犹豫。又为何说赢不起呢?因为赌的勇气差了很多,而企业家的精神里,有一个核心的精神就是敢于冒险。酸葡萄心理是什么?有时候就会想,即使登上峰顶又怎样?最后还是要走下来。当然必须快乐,忙活了大半辈子,天经地义要快乐。歌德就说过:“人类最大的罪恶,是不快乐。”
行至人生半途,心理的微妙变化,我们一定要正视,而不要逃避,不要当作它不存在。其实也没什么,关键是要敢于放下,放过自己,放下就是福。前段时间看过一本叫《断舍离》的书,心有感触。断: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没用的东西;离:放下对物质的迷恋。作为对生活和情感的态度,应该保持独立,适度拥有,不浪费。书中有一句“在丢不掉的东西背后,其实经常隐藏着我们自己的弱点或自卑”的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人生需要“觉察”,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下半场,更需要“觉察”,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我们需要找回原本的自我。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