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

三秦都市报 2015-05-19 13:35 大字

玄奘题名石佛座

   新闻提示

为迎接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取经归来一代宗师唐玄奘展”于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南厅隆重开幕。展览以玄奘生平为线索,选取与玄奘、佛教、唐代、印度、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丝绸之路等内容相关的代表性文物近50件组,展示玄奘西行取经的背景、经过,取经归国后翻译佛经、著书立说、弘扬佛法等事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玄奘的西行因为《西游记》的传播为世人所熟知,他西行五万余里,历时16年,留下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这不仅是一部关于西域的“情报”著作,而且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

与“唐僧”结拜的不是李世民

小说《西游记》中,玄奘在出发前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送行,并有两人结拜之举,故而书中称其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

据史料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麴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临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从印度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还要求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玄奘一一答应。离开高昌时,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30人。这个团队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公元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后,终于踏上印度国土,看到了那烂陀寺。此后,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学习。这期间,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他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麴文泰的约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途中得知,高昌王麴文泰已经不在人世,此约定未能实现。

《西游记》中对唐僧归唐的经过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驾着祥云护送回国。只提到师徒四人回到大唐后,受到盛况空前的迎接。现实中,玄奘归国的路途确实是平坦无阻的,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玄奘返回长安,迎接的阵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无论僧俗都来迎接,以至于整个首都的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石佛座见证译经沧桑事

玄奘回国后,奉旨译经。他带领弟子先后于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和玉华宫翻译佛典。19年间,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130多万字,为传播佛学思想、促进大唐佛教的兴盛和佛教中国化作出巨大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件玄奘题名石佛座,石佛座看上去朴实无华,上面的佛像也早已不知去向,但佛座下部所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却使它非同寻常,因为它和玄奘大师有关。”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部部长董理说,这件石佛座施造于玄奘圆寂前2年,是在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到的。玉华寺是玄奘生命的归宿地。公元659年,玄奘自感身体不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译经,他征得高宗皇帝同意,离开了繁华喧闹的长安来到这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玄奘的一生应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公元627年踏上西行求法之路到公元645年载誉回到祖国。《西游记》小说就是根据他的这段经历神话而成。玄奘的第二阶段是从回国当年,他婉拒了唐太宗让他还俗从政的邀请,不舍寸阴地投身到翻译佛经的伟大事业中去,直至公元664年生命终止。

玄奘有着良好的国学基础,他能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自创新风。同时他凭借对佛典的透彻理解,并不拘泥于原典。据记载,玄奘的弟子在翻译一部佛经时,对经文产生了疑问,就去请教他,玄奘看后往经文里加上了16个字。弟子奇怪一向严谨的师父为何这样,就问:这几句话梵本中没有吧?玄奘回答:我根据佛经的意思酌情添加的。弟子又说:您怎么可以把凡人的话加入圣人之言呢?玄奘回答:这段经文有错,我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生动说明了玄奘译经的特点。

“情报”著作:《大唐西域记》

在玄奘返国的时候,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太宗皇帝正想消灭严重威胁唐王朝西北边境的西突厥,以求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和其他国家建立睦邻关系,发展友好往来。为此,唐太宗迫切需要了解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于是,唐太宗在戎马倥偬之际,迫不及待地召见当年私逃出国的玄奘,一见到他就“广问彼事”,并嘱咐“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这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就是要玄奘写一部关于西域的“情报”著作,并作他的西域顾问,这一点实际是他们关系的真正基础。不到一年,《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就完成了。玄奘在进书表中说:“班超候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今所记述,有异前闻,虽未极大千之疆,颇穷葱外之境,皆存实录”,充分表达了他的心迹:要追仰我国经营西域的著名前辈张骞、班超,写一部关于西域的综合著作。

《大唐西域记》堪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全书十二卷,共十余万字,记载了玄奘西行途中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该书内容异常丰富,对各地的记述繁简不一,且记事谨严有据,行文简洁流畅,是我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史地名著,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影响大大超过了游记的意义。可以说,玄奘写作《大唐西域记》,是出自一种强烈而成熟的政治使命感,他把个人的所见所闻,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这一点上,玄奘比其他游记作者视野更广阔,精神境界更高。也正因为如此,书中很少写个人的事,很少专写佛迹。至于他所记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情况,是否关乎佛教,是否投己所好,也都成为次要的了。

玄奘遗嘱与埋骨紫阁山之谜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于玉华宫,先葬白鹿土原,后迁少陵土原畔,再迁终南山,然而他的遗骸究竟密藏于何处,成为千古之谜,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经过玄奘研究中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户县专家学者多年的反复考证和踏勘,谜团终于被揭开。

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载和研究玄奘文化的权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玉川老先生介绍,唐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于宜君玉华宫,先葬于浐河东白鹿原,再葬于樊川兴教寺,陪葬金棺银椁。但这些都不是玄奘的本愿。相传在唐龙朔三年冬十二月,玄奘在玉华宫翻译完600卷《般若》,自觉身力衰竭,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自己的弟子说:“我到玉华宫来,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我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遣吾宜从俭省可以裹送,仍择山涧僻静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避远。”

这是玄奘对自己后事的交代,对处理自己尸体的安排。对裹送,门人弟子只做到了从宜君遣尸到长安。对于安葬地址,他们不能做主,先安葬于白鹿原,再葬于兴教寺,实际上是朝廷的安排。那个“山涧僻静处”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再葬的紫阁山。紫阁山是终南名山,峰若楼阁,夕阳西照紫气氤,自古就是名流圣僧隐居之地。汉留侯张良,隋僧法藏,律祖道宣,医圣孙思邈等,尤其是玄奘的大弟子圆测,曾在与紫阁峰邻近的万花山一隐就是八年,对这里可谓情有独钟。玄奘遗骸于广明元年违背先皇敕旨,由后世弟子借黄巢兵乱之因,私自携护遗骸到紫阁寺安葬,实属在完成玄奘遗愿。至于不行质文字,秘而不宣,一是不愿明违圣意,二是在避免世人骚扰,实在情理之中。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新闻推荐

印度连日暴雨致29人丧生 逾7万人强制撤离

印度安德拉省过去数天连日暴雨成灾,已造成29人丧生,当局强制撤离逾7万人。由于预报未来两天仍是暴雨天气型态,灾情恐再扩大。据报道,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连日暴雨已造成29人丧生、两人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