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的“人脉”不靠谱
去年,有幸到北京参加业务培训。授课老师里有一位在传媒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与我同姓。曾担任过某国家级杂志的总编辑,现在则是某著名大学学院的院长。因为,我这个姓氏人口少,到哪里发现同姓的,都拐弯抹角地去攀亲。惊喜地发现姓氏里竟然有如此大名鼎鼎的人物,心中窃喜。课间休息时,便恭敬殷勤地向对方请教,并把这位本家老师的电话号码录将下来,还添加到微群里。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响应,微群里仍是“等待验证”的字样。当时,曾经计划找个时间与之好好聊聊,如此情形,看来只是一厢情愿单相思而已。
我认识他,当时因为我的自报家门,或许他也依稀认识我,但何以一直没有联系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一是太忙,确实无暇顾及这等小事。二是两个人没有交往。不管是生活上、业务上直至行政区划上。第三点应该是关键的,我太无足轻重。与他不在同一层次上,怎么踮着脚看,都不在他的视野范围内。“认识”是一回事,“认可”又是另一回事。“认识”并不等于“认可”。只有“认可”了,他才会真正地“认识”你。要不然,“认识”归认识,想求对方照顾或者帮办事,拉倒罢!
这就不免涉及到刻意织就经营的“人脉”是否靠谱的问题了。总发现有这么一两个人,朋友特多,铁杆也不少。在酒桌上经常与铁杆们喝得五迷三道神魂颠倒,并且口口声声不无炫耀地装无辜:“有什么办法呢?朋友就是那么多,想赶都赶不走!”
是真的朋友那么多,还是假借朋友之名而山吃海喝的人那么多?这些经常在一起吃喝的朋友,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呢?如果已经有事实证明,那就没事。只是担心,一旦有事,需要帮忙的时候,这些个平时的所谓朋友们,个个却逃之夭夭了。
我想说的是,刻意去结识经营的“人脉”,大多是不靠谱的。其实,所说的有效“人脉”,来来回回还是那几个老兄弟。其他的,通过在饭局、麻将桌、夜宵、同学会、老乡会所新认识、新开拓出来的“人脉”资源,说实在的,多少都带点功利性。不可否认,这里面结交的也会有非常靠谱的人,但大多都还得打问号。何为?因为,还没有得到事实的验证!
老乡会后,某君去找在某大学任学院“一把手”的老乡,请求帮忙录取自己的儿子。对方把某君打量了半天,问:“我们是老乡,哪里认识的?”仅凭一餐饭“认识”了老乡,就以为对方会看在老乡的份上帮忙,未免太二了点。如果,你既是老乡,又是某县市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对方绝对不会忘了老乡会上认识的老乡。“人脉”也要凭实力。实力相当,相互认可,那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也认识成龙啊,也认识周润发啊,但见面的时候,他们会认识我吗!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临时性与马云聊了一个多钟头。凭什么?一个是国家总理,一个是电商大鳄,他们彼此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制高点上的人物。就像在北京,我想认识的那位本家兄弟,如果我是北京市公安局局长,看他认不认识我!“人脉”拼的都是实力。没有实力,整天当马云的粉丝,他也不会给你一分钱。
还有就是门槛。人与人的认识也讲究门槛。你要在奥运会上争乒乓球男单第一,首先你得是某国的国家队,并代表某国出征。你要参加华山论剑,你首先得是某武术门派的掌门人。你要在G20首脑圆桌上发言,你必须得是G20成员国里的总统或总理。进得门槛了,才能够成为一家子,彼此才可能说得上话。没有入场券,粉丝始终还是粉丝,连要求对方签个名都难。前几年,笔者与某县“二把手”喝酒猜拳,还当场被封为“码校”校长。过不久,想求对方办事,打电话过去,自报家门:“我是‘码校\’陆校长啊——”对方回答“神经病!”就把电话给挂了。酒桌上结识的“人脉”,真的一点也不靠谱!
靠拼酒去结识人,去丰富“人脉”资源,倒不如把你手头的活儿做好。有道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类”和“群”,其实说的就是你所处的相应的级差。“人脉”犹如一座金字塔,以金字塔的圆心为中心,底部大这群人就多,越往上越小越尖,那个圈子的人就越少越精致。你处于最底部的位置,想通过喝酒、认老乡、同学的路径去“认识”塔尖的人们,可能吗!“梧高自有凤凰栖”。既然你连梧桐都不是,就别奢望凤凰那稀罕物了。
新闻推荐
上个月,智能手机后起之秀大可乐手机突然宣布结束所有业务,令整个行业一片哗然。然而,在经历数年爆炸式增长之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如今迎来平缓期,分析师称,整个行业面临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