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牛甘果
□覃可霖
我的老家在山区,那里有满山满岭的野果:山石榴、山捻子、酸味子、野番桃、野葡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吃到这些野果子。这是城市里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正像我们山里的孩子没有见到过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和饼干一样。小时候放学回家就满山坡疯跑,采摘那些时令的野果子吃,吃石榴的时候我们是先将石榴摘下来,然后就近找一块石头砸破它的外皮,用手挖里面那如玛瑙水晶般的籽吃,石榴籽又酸又甜,解馋极了。山捻子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紫黑色的,形状圆滚滚胖乎乎的,揭开果蒂咬上一口,果肉绵软甜糯,里面有很多籽是可以一起吞食的,但不能一次吃得太多,吃多了第二天拉不出大便的。野葡萄一串串的,成熟时像一串串吊着的黑玛瑙,味道酸酸甜甜的。酸味子小小的圆圆的,味道太酸不好吃,我们往往是摘下来放到竹子做的“手枪”里打着玩。野番桃成熟后很好吃,能顶饭吃的,我们经常在野番桃成熟时在山上饱餐一顿,回家后就吃不下饭了。
在老家那么多野果子中,我最难忘的是牛甘果。它的味道非常特别,初入口时又苦又涩,苦涩过后从舌根下面涌出一股甘甜甘甜的滋味,充满了整个口腔,这种先苦后甜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所以至今难忘,也时常引起我对它的眷念。
牛甘果又名余甘果,因其吃起来“先苦后甜”而得名。它的花期和果期很长,可谓一年四季在山野上都可以见到它。牛甘果果实呈球形,像小指头那么大,挂在树上俨然像一个个小小的皮球。小时候睡的枕头都是牛甘果叶做成的,酥酥松松的,散发出一股甜香甜香的牛甘果气味,好闻极了。睡的时候转一下脑袋就发出沙沙的声音。老人常说,睡牛甘果叶做成的枕头,人长大后会变得脑子聪明。
长大成人后我看过不少介绍牛甘果的书,知道牛甘果原产地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其中以中国、印度分布地区最大,产量也最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牛甘果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E、B等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的14种氨基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丰富的有机硒,尤其是维生素C,每100克鲜牛甘果中含维生素C500—1841毫克,比素有维生素之王之称的猕猴桃高4倍,比柑橘高25倍,具有多种保健医疗作用。
《本草纲目》中称牛甘果“久服轻身,延年长生”。轻身即为减肥,延年长生则为抗衰老,中医学认为,牛甘果味甘苦、性凉。具有清肺刺咽、补益肝肾、化瘟止噘、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肺热或感冒风热、咳嗽咽干、烦热,并且它的茎叶熬汤泡脚可以治疗脚癣。
牛甘果生吃最好,但是比较苦涩,一般都是腌制后再吃,比较容易入口,也有做成果醋的。果脯的,现已开发为保健药品余甘子胶囊,供辅助治疗。
腌制方法:先把果子洗干净。然后抓盐,看见果子周围都覆盖有一层不太厚的盐就可以了,然后再浸泡米酒和酸醋的混合液,使果子放进一个类似罐子的不透光容器里,让混合液深度在没过果子1厘米这样即可。然后就是等待的时候。就这样浸泡至少一个月,直到再次开盖时果子变成棕黄色。
牛甘果在印度被奉为圣果。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惠安南田的一株牛甘果树的果实,并诰封为“皇帝甘”,这株牛甘果的树龄已高达630多年,虽然清朝时被雷电劈成两半,但至今仍郁郁葱葱,而且每年结果。此树已被引入重点文物保护古树,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皆称其为国宝。闽南民间有句谚语:“甘回味甜,越吃越少年”,还有“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变少年”的民谣。
体验了许多人生的酸甜苦涩之后,再度回想起童年的牛甘果,那种感觉,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
家乡多野果,最忆是牛甘。
岁月留痕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