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藏历新年的流变藏历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多年

阿坝日报 2015-02-19 14:31 大字

藏历新年的流变

藏历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天。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相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三年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此外,藏历还设24节气。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由汉地引进的时宪历。

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推演日、月、年,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初一。

到了唐代,西藏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

在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作《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书,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的天文历算知识,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几百年后,藏族人民中的智者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藏历新年的历史渊源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相继传入,后来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主要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来计算年、月、日。一年十二个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闰月,每月的天数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复一天,凶日或黑日则例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绕琼”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公元十世纪以来,在不同时期过新年的习惯也逐渐形成,延续至今。如日喀则、泽当、曲水等地的藏历新年为十二月初一;林芝地区则是沿袭着藏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五的习惯,人称“工布年”。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藏族的历算把正月定为孟春,把正月初一定为新年之始,藏民族过新年的习惯从此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地方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年节活动等的方便,与农历春节同时进行节庆活动。

藏历新年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庄稼成熟收获时,藏族同胞们就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年复一年,他们就把麦子成熟的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唐代,美丽的文成公主,被聪慧勇敢的松赞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远千里来到松赞干布身边,不仅带去了爱情,带去了汉家兄弟的友谊,更带去了各种天文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开始,藏地的历法发生了改变,逐渐有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此后,又过了200多年的时间,在公元9世纪,结合内地的夏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族同胞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历法——藏历。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历被印成藏文,正式传入西藏。藏族同胞们便把这一年定为藏历新年的第一个年头。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藏历新年与春节时间上那么接近了吧?这是汉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是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的。

藏历新年习俗

辛勤劳作了一年,年货也备好了,终于迎来了隆重的藏历新年。最辛苦忙碌的是家庭主妇,最开心的是孩子们,除了能吃到各种糖果点心、穿上新衣服,还可以尽情地玩乐。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开始,各种隆重的仪式轮番举行,藏族同胞正式开始过藏历新年了!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

吃古突、做游戏、驱鬼

古突,就是面疙瘩汤。面粉加水和好后,做成面疙瘩,有时为了美观,还可以做成各种造型。家庭主妇在做面疙瘩时,还会将8种物品包进去,然后全家人一起来玩一种游戏。同时还会在古突中加入萝卜丝、青稞、麦子、豌豆等,这样味道会更好一些。

天黑以后,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家庭主妇端出早已做好的古突,每人一碗,同时,每个碗里都要放一个包有物品的面疙瘩。包有物品的面疙瘩比普通面疙瘩外观 上要大一些,很好辨认。全家人开始吃古突,但不能吃完,都要在碗里留一点,然后,游戏开始了:现在每个人碗里都有一个包有物品的面疙瘩,各自用手掰开,看 看里面是什么。8种物品的寓意分别如下:

日、月(做成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吉祥。

辣椒——说话很厉害,也可以认为这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

盐——懒惰。

瓷器——好吃懒做。

羊毛——心肠好,善良。

青稞——吉祥。

木炭——说明这个人心黑。

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了欢乐的高潮。

接下来,家庭主妇给每人一块用水拌好的糌粑,各自用手捏着,分别触碰全身(不能碰额头),同时祈祷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事事如意、无病无灾,结束后用手使劲 捏,在糌粑上留下手指印。把刚才喝剩下的古突倒在一个破瓦罐里,再将留有手指印的糌粑和早已用糌粑做好的魔鬼一起放进瓦罐里。

然后一个人手持火把(用麦杆或青稞杆做成)走在前面,另一人抱着瓦罐紧跟其后,最后面跟着一人放鞭炮,大家嘴里喊着“驱鬼哟,驱鬼哟……”;到了“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把瓦罐放下,将火把扔在瓦罐上,这样,就完成了“驱鬼”仪式,来年就会平平安安。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各家各户放在路口上的火把在夜空中燃烧,场面非常壮观!

藏历十二月三十

打扫房间、换香布

这天,要给门窗换上新的香布,用白灰在门口画上吉祥图案,打扫房间,在佛龛前摆上德嘎、切玛、羊头、青稞苗和各种干果、糖果、卡赛,形成一派喜庆的气氛。

忙完这些,家庭主妇又开始煮牛羊肉和藏猪肉,这是全家人在过年期间的肉类食品。

藏历一月初一

背吉祥水、“跑切玛”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要早早起床。先是熬好茶水、卓突(麦粥)和归典(将青稞酒、红糖、糌粑放在一起熬),然后给每人盛一碗归典。接下来继续打酥油茶,做卓玛折丝(在大米中加入人参果煮熟)。

主妇忙完这一切,才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边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这桶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将水背回家之后,首先要将水倒在碗里作为供品摆在佛龛前,同时还要点酥油灯、点香,祈祷来年平安,无病无灾。

天亮了,主妇才把孩子们叫醒。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敬献哈达,轮流吃切玛,互道“扎西德勒”;然后在门口放鞭炮,全家人 开始喝茶、吃卡赛,互敬青稞酒。切玛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吃切玛的时候也很有讲究:先用拇指和食指抓起一小撮麦粒或者糌粑洒向空中(一般是3次),这表示敬 天地,然后麦粒或者糌粑放进自己嘴里。

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只在自己家里庆祝新年。不过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人家可以相互“跑切玛”——就是一个人抱着切玛,另一个人拿着青稞酒去邻居家里串门,相互敬献哈达、互敬切玛、喝酒、唱歌、跳舞。大家你来我往,而且在这一天不能说“不”字,比如不能说“我不喝”、“我不吃”等,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喝醉。

藏历一月初二

串门、走亲戚

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互相串门拜年。客人登门一定先说“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则捧起切玛迎接客人。客人先吃切玛,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 大家坐下来喝酒聊天。从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处活动,说唱“折嘎”。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比如赞美女主人多么美丽, 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主人的款待。

藏历一月初三

煨桑、插经杆

早上太阳升起后,居民聚居的大院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10时左右,大院子里每户人家都把切玛、茶、酒、干果、卡赛等搬上楼顶,大家围坐在一起,互敬切玛。

吉祥的时辰到来,大家开始在楼顶煨桑、撒糌粑、插五彩经杆(塔觉)(如果当天时辰不好,可另择良辰吉日)。院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在楼顶煨桑、唱歌、跳舞、玩扑克、掷骰子,尽情玩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下午,再去河边煨桑、插经杆,继续玩乐。

一直到藏历一月十五日,亲戚朋友都会相互串门、请客,虽然喜庆,但也会很累。在过年这段时间,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扎西德勒”,祝福我们所有人都“扎西德勒”,幸福吉祥!

新闻推荐

解读2010年 GDP最终核实数据

4版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GDP现价总量比初步核实数据增加了311亿元,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为什么要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为什么修订后服务业占比会略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