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品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目前,季羡林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季羡林在该书首篇中写到: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季先生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季羡林是一代国学大师,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虽然不能像季先生读那么多的书,但是,茶余饭后,坐在写字台前,旋亮台灯,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黄橙橙的氛围,轻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于是,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千古的风流人物在眼前忽又乍现,或有百般人情万千事理穿梭演绎,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种种滋味,领略诸多的人生经历,窥见世人不同的心态,那种欲说还休的隽永况味万般感慨,只有沉浸于书页之中方可领略。在读书中,你才能感知那些形色各异的人物与你促膝长谈,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忍的种种深意,使你确立一种信念,一个目标,实现生命价值而不后悔。
诗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读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它能使我们开阔眼界、怡情养性、精神充实、智慧丰富,使我们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远离低级趣味。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必治学经验是什么?本书汇集了季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
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搜集资料,这是不易之理。但是,搜集资料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最常见的办法是使用卡片,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在上面,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排比。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如何搜集资料》)建国以来,我搞了不知多少社会活动,参加了不知多少会,每天不知多少人来找我。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这就是我所说的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如何利用时间》)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我的书斋》)
我们虽不都能像季羡林大师一样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但应志存高远、立足现实、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立德修身、奉献社会,才能不虚度此生,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我苦恼时,书本给我以欢乐和解脱;当我失意时,书本给我以启迪和人生的感悟;当我寂寞时,书本给我以轻声呼唤的语言与我亲切交谈,让我感受愉悦,享乐慰藉。如今读书已成为我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工作之余,于月明或风雨之夜静居陋室拥书缠绵,从而把由读书引发的诸多感慨付诸笔端,使思想得以陶冶。世间诸事,哪有比这更让人感到逸兴横生和满胸惬意的呢?有一首诗这样写着:读一篇散文,我在缠绵悱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读一出戏剧,我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读一首诗歌,我在含蓄凝炼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读一部小说,我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我们涉猎在这茫茫书海,我们思考着,我们磨砺着,我们成长着。
推介人:訾晓辉
新闻推荐
【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西藏800余部藏医药典籍文献目前已实现数字化归档,其中包括公元8世纪以来的部分孤本和珍本。今后藏医药界将拥有一个开放、权威的数字化工作平台。”这是记者从西藏藏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