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唐代飞天
172窟北壁经变画中的飞天217窟北壁穿行于楼阁中的飞天莫高窟第161窟藻井千手观音及飞天莫高窟第321窟龛龙双飞天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一种优美多姿的艺术造型,是敦煌艺术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唐代的飞天,更具有艺术的代表性。在唐代,我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艺术、开放的国策,再加上不断吸收、创新、发展,使敦煌的飞天艺术达到了最为繁荣的时期。
一、初唐的飞天
初唐的飞天不论群体还是个体,都充分体现出灵动、活泼的特点,犹如天真烂漫的少女,无不体现出自然、纯朴的气质和青春的活力。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王朝。初唐的帝王们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非常开明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使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政治、军事更加强大,文化更加繁荣。在对佛教的信仰方面更加深入和广泛,唐太宗对佛教采取开明的办法,仍然大兴佛寺。著名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还专门为玄奘修建慈恩寺作为译场。至于从尼姑庵中出来的武则天,则完全扶持佛教,并充分利用佛教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沙门怀义、法明等伪造《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当做“阎浮提”主,敦煌藏经洞里出土的《大云经疏》还公开宣扬武则天是神皇,为武则天的登基广造舆论。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年)令天下诸州造大云寺,藏《大云经》,于是各地都造了大型佛像,莫高窟也于载初二年(691年)建造了高达35.5米的北大像(第96窟)。帝王的提倡,自然使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的佛教大乘净土思想广为流行,石窟、寺院里纷纷兴起图画经变,即根据一部佛经的主旨而创作出规模宏大的变相图。在敦煌藏经洞里出土的写经中,初唐时期抄写的最多的有《法华经》、《阿弥陀经》、《维犘诘经》、《弥勒经》、《涅槃经》等,这时的敦煌壁画也流行法华经变、维犘诘经变、阿弥陀经变等。石窟壁画与当时的佛教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唐代近三百年间,在敦煌开凿了二百多个洞窟,是佛教艺术最辉煌的时代。初唐时,随着年代的变化,洞窟的布局也随之而变,飞天的描绘也有所不同,隋代的那种在四壁上部天宫栏墙内画飞天的情形不再出现,仅在部分藻井的外缘画出一周飞天。如第57窟、322窟,在藻井四周画出连续飞行的飞天,从数量上看远没有隋代的飞天数量多,但画家更注重飞天的个性特征,更显得悠闲从容。又如在第329窟中,飞天主要画在窟顶藻井和窟顶壁画中,在藻井深蓝色的背景中,有四身飞天随着流云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藻井外缘的帏幔外,又画出12身伎乐飞天,他们的背景是浅黄色的,与中心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五彩云的衬托下,他们演奏着各种乐器,朝着一个方向连续不断地飞去,华丽的图案和鲜活的姿态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第
321窟的飞天造型也可以说是唐代飞天的杰出代表。在佛龛的顶部,画出天宫的围栏,沿着天宫围栏墙有一群体态袅娜的供养人天人,神情悠闲逍遥,有的在朝下散花,有的则好奇地看着下面人间的世界。在靠近佛背光的地方,菩提树前相对画出两组飞天,右侧的两身飞天均一手托着花蕾,一手自然展开,长裙衬托着柔和的身姿,长长的飘带随风飞舞,左侧的飞天与右侧相对,也是身体朝下飞来,一手拈花蕾,一手散花。这两组飞天体态是那样的自然、柔和,每一条飘带、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完美。这种两身一组的双飞天形式,早在北魏时期已经产生,但把双飞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加以完善,则是在唐代才达到完美的境地,第321窟的双飞天也因此而成为敦煌艺术中飞天的代表作之一。
二、盛唐的飞天
盛唐是唐代艺术发展最为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政治空前稳定,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在唐代的开明政策下,佛教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天下诸州寺院达到5000多所,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到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时,还俗僧尼竟达26万之众,可见在此前佛教之盛。
虽然唐代的寺院至现在大都荡然无存,但在西北一隅的敦煌石窟,却可以看到唐代不少优秀壁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经变成为主要内容,经变画体现出了画家对一部佛经的总体把握,众多的人物、宏伟的建筑,以人间的奢华来表现理想世界中的净土世界,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完全中国化。佛国世界中当然少不了天人,飞天自由地飞翔于佛国之境。画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来描绘飞天这一美好的形象,所以盛唐飞天虽然在数量上不算是最多,却更富于创造性。
莫高窟第172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窟,其中南北两壁都画出了观无量寿经变,构图宏伟,堪称盛唐艺术的代表。在这个洞窟四个岔角的空隙中,画出了四身飞天,使整个单调的窟顶充满了活力。这个窟佛龛顶部的飞天也同样迷人。华盖两侧各有两身飞天,一身头枕着双手,身体舒展,怡然而上,仿佛鱼在水中悠然游过;另一身头朝下,双手捧着花蕾,飘然而下,身旁的的彩云也顺势翻卷,形成一个充满动态的结构,极富有装饰性。在北壁的经变画中,几身飞天不停地飞行,或腾空而起,或托莲献佛,或亲临楼阁,形态各异,各有妙趣。第217窟也是
盛唐时期的代表洞窟,洞窟西壁龛顶画的是佛说法图,左侧已残,右侧近中部佛的华盖旁边有一身飞天双手合十,正由下向上飞升而去,身旁的五彩云衬托出飞天的动势,在顶部彩云甚至涌出了边饰之外,使你感觉出一种快速飞行的样子。右侧菩萨的华盖旁边,一身飞天双手合拢向下飞来,就像跳水运动员扎入水中一刹那,优美而富于动感。
三、吐蕃时期的飞天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政府被迫调集河陇的精兵以定中原,于是河西守备空虚,吐蕃便乘机进兵占领的河西,敦煌的历史进入了吐蕃时代。吐蕃人崇信佛教,在他们统治河西时,佛教兴盛,寺院林立,当时敦煌有17寺之称。这一时期,吐蕃在敦煌开窟造像很多,并把一些前代开凿但又未能完工的洞窟完成。这个时期的飞天形象,已经大量出现了肥胖为美的人物形象,榆林窟第15窟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在榆林窟15窟中南侧的一身飞天身体较短头戴花冠,项饰璎珞,上身半裸,,显丰满的肌肤,吹横笛慢飞行。北侧的飞天面含微笑,神态矜持,正在弹奏箜篌。如果说初唐时期的飞天体现出一种少女般的活泼天真并略带一些稚气,那么吐蕃时期的飞天体现出了一种雍容、典雅之美。榆林窟第25窟在南北壁画中画出了整壁的经变画,北壁的弥勒经变场面宏大,情节曲折,其中的飞天体型虽然小,却画得异常生动。在中央菩提宝盖两侧主要有四身飞天,左侧靠近华盖这一身飞天正迅速飞升,双手散花。他的左侧近山峦的地方还有一身飞天,形体较小。右侧两身飞天一身双手散花,一身身体向后靠,神情悠闲。
四、归义军时期的飞天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了吐蕃统治者,并相继收复了河西十一州。851年,唐朝政府遣使至沙州,设立归义军,封张议潮为节度使。从此河西又回到了唐朝的版图。唐后期,瓜沙地区由曹议金统治,保持了瓜沙地区长达100多年的安定局面。
张、曹统治者都十分崇信佛教,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开凿有增无减,唐宋五代,敦煌与中原的关系不密切,在文化艺术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局面。特别是曹氏时期,依照中原设立画院,石窟壁画都由画院的专职画师绘制,形成了壁画风格相对统一的状况。归义军时期在窟顶藻井四边画出一周飞天的表达式再度兴起,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第85窟、161窟便是重要的代表。第161窟的窟顶藻井较为特别,井心画的是一身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观音坐在莲花座上,两个角上画出两身向上飞升的飞天,左侧的飞天两手伸开散花,右侧的飞天吹奏横笛,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在藻井的的四边各画出四身伎乐飞天,分别演奏着笙、排箫、笛、琵琶、腰鼓等乐器。他们一身接着一身飞来,不同的演奏姿态,不同的飞行动作,显得非常生动。第85窟窟顶藻井的边沿也像161窟一样,画出一周共22身飞天,这些飞天或正面、或侧面、或倒向飞行,自由变化,多姿多彩。归义军时期的经变画中,基本上沿袭盛唐的形式,也画出了不少穿行于楼阁间、菩提树间的飞天,但在表情、动态刻画等方面渐渐走向了末落。(本文曾参考赵声良所著《飞天艺术》,聂锋祁淑虹所著《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等书刊)
新闻推荐
丁俊晖捧起冠军奖杯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2013年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决赛战罢,在备受关注的中国德比战中,丁俊晖以10比9险胜傅家俊,连续3站在大型排名赛封王,领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