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扇有裂缝的剥落的门
□山里人 图/文
读美国人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有一段文字挺“刺眼”,她说:“我们觉得中国人幼稚,竟没有看出那扇有裂缝的剥落的门的美、无序中蕴含的别致、奇特的角度和意味深长的细节的魅力,以及背影的诗意。”
她是在述及文革时期,我们对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电影《中国》的批判时说这番话的。她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7年,那时的“我们”不希望照片有“太多意义或太有趣”,当安东尼奥尼在天安门广场拍摄人们的衣着、动作和表情,“一会儿是被风吹乱了的头发,一会儿是对着太阳眯起的眼睛,一会儿是衣袖,一会儿是裤腿”,自然是“不怀好意”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自然已经不再是昔日被人认为的那样“幼稚”了,非但不“幼稚”,有时还可能有些太“复杂”。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扇“有裂缝的剥落的门”的美。
在泰山脚下的文化市场,在一位朋友的茶舍品茶,我看到他的茶案就是一扇变形的老门板,守着这样一张老门板,你端起一盏茶,品的已经不再是茶,而是岁月的风雨沧桑、世情冷暖。
岱庙东墙外,高大的东华门整日关闭着,大红油漆已失去了往日的亮泽,门中间的两个青铜蒲首门环更显寂寞,但是一早一晚、雨中雪中,我走过这扇门,我总觉得两扇门内关着说不尽的深意。
春天里,去东平湖畔那个叫浮粮店的石头村落,走街串户,就碰见了两扇老门,陌生又亲切。老门上还清晰地印着“毛主席万岁”标语、向日葵和心形底子的“忠”字图案。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那个时代是人们包含着“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的时代,也是被人认为“幼稚”的时代。
走过一扇又一扇门,走过“幼稚”,我们看出了不一样的沧桑之美。
新闻推荐
事物的不确定性,就是模棱两可。正如“杨柳”一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提及。其实,古代人写的杨柳,是指柳树,而且是指植物学上所命名的垂柳。因为只有垂柳,才有那风中的婀娜多姿,才有那披发式的柳影,轻扬如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