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歌传承:几场比赛还远不够

四川日报 2014-09-03 12:19 大字

比赛结束“余音”未断——

日前,首届西南民歌邀请赛圆满结束,主办地宜宾市兴文县天泉洞恢复了往日宁静。这一幕倒与民歌的保护现状颇为相似——圈内一阵小热闹,之后一阵大冷寂。这种现状,也成为演唱者、专家们赛后的话题: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止需要一场比赛。

□本报记者 李思忆

资源不只存起来,还要唱起来

比赛尚处于筹备阶段时,四川省文化馆音舞部主任郑邦军心中有点“没底”:能有多少选手参赛?能征集到多少参赛作品?此前,他在成都多所艺术院校进行了随机访问,发现没有多少同学知道民歌是怎么回事。“音乐课本里没有,电视里也很少有相关宣传。”郑邦军告诉记者,“四川不缺民歌,但很多资源全在纸上,在档案馆和博物馆里,是古董和珍藏品。”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理论系藏族教师格桑梅朵从事民族民间文艺研究多年,她在课堂上不时会与学生分享其研究成果。“但学生对民歌的了解大多通过文献和图片。”此外,格桑梅朵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校里搞一些歌唱比赛,参赛的学生基本不会选择民族歌曲。”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时下不少年轻人都认为外语歌曲更具“高品位”和“潮品质”,哪怕是演唱民歌,也要将原生态的民歌经过一番加工改编,直到听上去像一首流行歌曲才罢休。

唱响了非遗,还要唱得动市场

“90后”彝族民歌爱好者吉面志铁来自乐山马边县,他向记者倒起了“苦水”。“我表哥曾经和几个彝族小伙组建了一个专唱彝族民歌的组合,可走市场后发现,无法单纯靠唱民歌为生。”

绵阳北川民族艺术团成员王安莲透露,商业演出中纯粹的原生态唱法已经行不通了。“首先语言这关就过不了,站在音乐厅或剧场里,如果没有伴奏和伴舞,舞台效果也出不来。这些都要求民歌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在吉面志铁担心民歌无法融入市场的同时,与他同台竞艺的自贡富顺民歌爱好者吕世杰却道出了他心里的另一番隐忧:“我唱了20年民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贡土生土长的作曲家根据《栽秧歌》《运盐巴》等传统民间小调改编的,这些小调不少还是非遗项目。但成为非遗后,这些民歌也并未得到有效推广与发展。”同样,对德阳市非遗羌汉山歌传承人孟开金来说,除了在重大节会上亮相,还需要探索更多走市场的办法。

搭建“大舞台”,打造大平台

“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是国内最早的民歌节会之一,现在也是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品牌。”广西群众艺术馆音乐舞蹈部副主任陆青松认为,将民歌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或许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对此,重庆市群艺馆副馆长罗志敏也表示认同。“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及四川卫视的《藏歌会》等节目甚至将擂台搬上了荧屏,更是扩大了民歌的影响力。”

贵州省文化馆李万红则认为民歌还需“代言人”。意大利的民歌就是由帕瓦罗蒂唱遍了全世界。“最近广西流行的网络歌圩使得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对歌。改变民歌的传播渠道,让它们为更多年轻人熟知是当今民歌发展必须经历的。”

对此,郑邦军透露了一个新信息,后年,四川打算办一场规模更大的西部民歌邀请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四川民歌有一个固定的展示、交流平台。

新闻推荐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榜理由意大利国宝级作家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榜理由意大利国宝级作家莱维,他的幸存者三部曲(《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缓刑时刻》)被认为是现代世界最伟大著作之一。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