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疾儿子的每篇佳作 都凝聚着浓浓父爱

大江晚报 2013-10-11 21:23 大字

邱波(右)和父亲在看自己发表的文章

在芜湖三潭社区居住着一位名叫邱波的“奇人”,他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疾病缠身,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多年来却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取得了连新闻专业人士都钦羡的成绩。而鲜为人知的是,邱波之所以能风风雨雨几十年走到今天,却是与父亲邱玉田的照顾、支持密不可分的。

艰难求医 不离不弃

1965年,邱波出生在宣城水东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作为父母的小儿子,家人对他无比疼爱,一家人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但谁也没想到,在邱波3岁的时候,他的左腿突然没有了知觉无法站立,后来又发展到右腿。为此,全家人万分着急,父亲邱玉田赶忙带他到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得了小儿麻痹,医生告诉他,孩子只有1%的治愈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邱玉田并没有灰心放弃,而是走上了艰苦的求医之路。

邱波的病却越来越重,病情发展到了腰部,同时右手也失去了知觉,饭不能吃身不能动,几度陷于昏迷,濒于死亡边缘。邱玉田听说泾县有一位中医医术不凡,就急忙带上儿子赶往泾县。当时交通极为不便,邱玉田只得徒步走了一天一夜一百多里山路前去求医。邱玉田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次赶了一天路正好入夜,当行进在山中时,突然他发现前方有几对绿色的光点,定睛一看,竟然是几只狼!但幸运的是,狼并没有对他发动攻击,原来每只狼嘴里都叼着一只鹅,因为不愁吃喝,所以也就“放过”了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次艰难的求医,邱波的病情渐渐稳定了下来,虽然没能治愈但脱离了生命危险。

就这样,一直到邱波五六岁时,邱玉田不停地带着儿子到处求医问药,足迹踏遍安徽南北,可谓遍尝艰辛。邱玉田肩挑背驮地带着儿子去过蚌埠一家军队医院求医,没有效果;他还慕名带儿子前往阜阳一所医院看病,整整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在返回宣城经过裕溪口时因为交通不便只能步行赶夜路,正值隆冬,邱玉田却累得满身大汗几乎虚脱。

多年来,邱波的生活一直都是父亲照料,洗衣、做饭,饮食起居各个方面邱波都离不开父亲。由于患病无法动弹,瘦小年迈的老父还要抱着邱波上厕所,为他擦洗。2007年,邱波突发脑梗塞住院,老父亲更是朝夕陪伴左右,奔忙于医院与家中。“如果不是父亲几十年的关心、照顾,我可能早就不在了,是父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邱波动情地说道。

一个故事 一份支持

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行动不便,邱波在学校里许多“小雷峰”的帮助下才勉强读完小学。后来,因工作调动父亲来到芜湖白马水泥厂工作,邱波也转学到了芜湖。因为各种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邱波只读到了初二,就辍学了。

尽管如此,邱玉田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在邱波三四岁的时候就教他背诵毛主席诗词,而邱波学习也十分刻苦,常常不完成作业就不睡觉。辍学后,邱波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热潮在全国涌动,刘心武的《班主任》、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小说风靡一时,邱波也深受感染,经常从邻居一位老师家借阅这些书籍,并萌发了搞文学创作的念头。但对这个想法,全家几乎都不支持,认为一个残疾人怎么可能成为作家呢?这时,还是父亲邱玉田站出来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他给邱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著名学者章学诚小时候并不聪明,别的孩子背书,很快就能滚瓜烂熟;而章学诚读书,却感到十分吃力,一天的时间也读不熟几个字。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相信笨鸟先飞,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代文史大家。

在父亲的鼓励下,邱波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不久一篇篇作品就开始在各个报刊“露面”了。

勇赴使馆 替子还愿

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女排的辉煌时期,邱波逐渐对体育评论发生兴趣,开始关注各类比赛。1990年,邱波撰写了一篇有关排球技术的文章寄给了各大媒体,但因其观点过于“前卫”没有被采用,只得将其寄给了意大利驻华使馆。接获此文章后,意大利方面竟对此非常感兴趣,来信希望和邱波面对面沟通。虽然邱波内心很兴奋,但考虑到自己的情况,他选择了沉默。当年下半年,邱玉田正好要到北京开会,邱波写了一封信交给父亲让他带给意大利使馆文化参赞卡波,说明自己不能前去的原因并致歉。

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的邱玉田到处打听意大利使馆的地址,但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他逢人便问,直到快问破嘴皮子。到了使馆,却得知卡波先生已经回国就任他职,最后经过反复沟通才将信送了出去,终于完成了邱波的心愿。

此后,邱波继续关注各类政治、经济话题,写出了一篇篇较有分量的评论文章,先后被各大报刊采用,自己也作为资深评论员专门被安师大新闻系邀请为学生做了讲座。邱波告诉记者,过去没有电脑和网络,要查找一点资料非常麻烦,往往是自己提出一个想法,父亲就到处为他搜集报刊、书籍资料。有一次,邱波想找一篇发表在《工人日报》上的文章,为了找到原文父亲找遍了工作单位也没找到,又不辞辛劳地到其它分厂去找,最后找了30几个小时才终于找到。

不仅如此,那些年里,邱波每写完一篇文章,邱玉田都要规规整整地重新抄写一遍,然后跑到邮局邮寄,几十年莫不如此,默默地支持着儿子的事业。邱玉田说,儿子每发一文就是给他的最大安慰。

记者 杨唯伟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女排姑娘载誉归来机场受到球迷追捧

本报讯   昨日下午,刚刚在意大利世锦赛获得亚军的中国女排姑娘们回京。在首都国际机场,主教练郎平被球迷和记者团团围住。有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