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好几次冲动想关闭自己的朋友圈

济宁晚报 2019-03-06 10:19 大字

如果非要给朋友圈晒娃做个分类的话,孩子上学前和上学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上学前,家长晒的比较多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幅画、一句话透露出的都是家长的喜悦和感动,围观的也都真心点赞,哪怕是一个眼神也能瞬间萌化一群看客。这时候的朋友圈充满了祥和的“甜”味。

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学,再晒娃,就复杂多了。

春节前,杜先生在朋友圈里随手拍了几张儿子阅读的照片,各种姿势的都有,有站着的、有蹲着的,还有“葛优瘫”的,“我当时就觉得孩子平时在学校总是规规矩矩地坐着,放假了终于放松了,连看个书都能摆出好多种姿势。”

没想到,其中一张照片中正好拍到了孩子床头墙上贴着的几张奖状,结果,“好友”列表中的家长们一下子被刺激到了,评论区里到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牛娃”、“一墙的奖状”等字眼。

杜先生本来是想用儿子的“花式”姿势记录幽默瞬间,而图片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随时随地阅读”和贴满墙的奖状则成了“别人家孩子”的标配。可能就是这种“不经意间”间流露出来的信息最具有杀伤力,评论区“甜”中泛起了“酸”。

都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敌人”,每个家长最大的“武器”。但其实在朋友圈构成的线上生活中,这个武器首先伤害的是家长。

“我已经有好几次冲动想关闭自己的朋友圈了。”家长任敏说。她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儿子本来就是慢热型的,再加上夫妇淡然的性格,让儿子比同龄的很多孩子过得更加轻松自在,但同时,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期有些漫长。

好几次,学校老师把她找到学校,把班上其他同学的作业与任敏的儿子一起摆出来,让任敏看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距,“我也着急,但是我知道儿子的特点,他挺努力的,每次作业都很认真,有不少次作业不合格的原因是他使橡皮用力过猛,把纸擦破了。再加上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我相信他能学好,可能就是慢一点儿。”她说。

但最近,她有些不淡定了。

她的两个好友的孩子跟自己儿子年龄相仿,也都上小学一年级。一个晒儿子弹琴过6级的视频,另一个就晒出女儿在新加坡舞蹈比赛拿奖的场景;一个晒出女儿发着烧还在床上读埃隆·马斯克的传记,另一个就晒出儿子刚解出的奥数题……大概是作息时间相仿,任敏发现,越是自己刚为辅导儿子筋疲力尽而想上网放松一下时,就越能看到这两个朋友“晒娃”“比娃”。

都说孩子的成长要静等花开,“但是这些‘晒娃’的仿佛就在告诉你:身边的每一朵花都已经盛开了,唯独你那朵还没有开。”她说。

有人关闭朋友圈,有的人则想“扳回一局”,千方百计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大张旗鼓地也在朋友圈里“晒”出来。

“现在的朋友圈给大家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人际交往方式。”中国儿童中心的张玲玲老师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虽然人们的社交方式绝不仅有线上这一种,但是因为朋友圈随时随地都能出现,而使得人们误以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真相”了。

就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本还“错落有致”的“小花”们,在朋友圈里朵朵盛开了。

新闻推荐

中国内地连续第二年成为新加坡最大旅游客源地

新华社新加坡2月13日电(记者李晓渝)新加坡旅游局1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经初步估算,2018年新加坡接待中国内地旅客约341.7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