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桃州茶馆记忆

今日广德 2016-12-05 00:00 大字

□ 鼓月

说起“茶馆",便会自然想起由老舍先生编剧,焦菊隐执导,北京人艺演出的享誉五大洲的著名话剧——《茶馆》。

从年至今,该剧已经演出近场,足迹遍及法、德、美、日、新加坡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奇葩"。可见“茶馆"这一特殊场合,在反映北京那时普通百姓生活以及各色人等的形态上所起的作用是别具一格、无可替代的。

五、六十年代的桃州镇,时称城关镇。仅老城区那么小的范围。辖东、南、西、北门加中街、南二街六条街道。县城虽小,店铺不少。衣食住行一样不缺。最令人好奇的是,四条主要街道上都分布有一家茶馆。北门的在现人行临街左侧,南门的在现健康药房左侧,东门的在迎春桥北侧,西门的在北侧眼镜店旁。一般都是两间门面,同时兼供应开水。内置七八张大方桌,每张方桌配四条长凳。农闲季节,茶馆便每天迎来四乡八镇的中老年顾客。从清晨开始,直至晌午过后,才慢慢地由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逐渐地过渡到人走室空、门可罗雀,最后复归平静。当时的茶资也不贵,仅仅几分钱。一碗粗茶便可从上午喝到中午,或从中午喝到傍晚,茶客们日日如此,乐此不疲。大家聚集在一起,话桑麻,谈轶事,讲故经,吹牛皮,气氛融洽,乐而忘返。跑堂伙计大都四十左右,精明干练,腿脚麻利。一般只有一个就可应付。伙计左手捧一摞放好茶叶的茶杯,右手拎一把盛有开水的铜壶,铜壶有细长的壶嘴,在堂内穿梭往来,不停逡巡。只要有顾客进门,他便热情迎上,泡上热气腾腾的一杯茶。这些人一般都有冲茶的绝活。什么“蜻蜓点水"“双龙戏珠"“燕青拜佛"“高空直下"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且保证滚烫的开水滴水不漏,往往赢得众人啧啧称赞。有时还有说书的艺人现场献艺。诸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榜》等。只

要说书人鼓锤一敲,馆内嗡嗡嘤嘤的嘈杂声便会即刻停止,茶客们屏息凝神,竖耳侧听。慢慢地有些人就会渐渐地进入状态:或张嘴,或瞪眼,或站起,或顿足,或交头接耳,或窃窃私语……形容各异,不一而足。正值故事情节紧张、内容引人入胜之时,忽听惊堂木“啪"的敲响之声,随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宣告声便响彻屋宇。众人似乎才从遥远的时空隧道清醒过来,纷纷摇头晃脑,唏嘘作声,现不满足、不称心状……说书人收了些许钱币,踱着方步,出门而去。有人还大声叮嘱道——“师傅,明天还准时来啊……"

勿忘往事,那是我们的历史;展望未来,那我们的期盼。往事与未来就是人类历史的更替和延续。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如今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既先进又时尚,而且种类繁多。但有心人不难发现,农村老人坐堂喝茶,三五成群谈天说地的习惯仍一如既往。这也许是他们性情淡薄,品格淳朴,忠厚老实使然。过去的“茶馆"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那种亲和融洽、怡然自得的氛围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编后语:过去的茶馆如今有了全新的形态,但手里那杯热气腾腾的粗茶,似乎依然还沏着当年的情怀与牵挂。

新闻推荐

郁达夫沈从文的友谊

古滕客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桃州茶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