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方便面:把四个国家装进一个故事

汉江晨刊 2016-08-16 00:00 大字

同样是100千克,面条和馒头只是提供300千克的热量,高能量的方便面却含400千卡的热量,更能达到果腹需求。

也许你要问:方便面能有什么口味?无非是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不对,别看一袋小小的方便面,却支撑着“一带一路”上沿途国家的能源大经济……

各爱各的味儿

让我们细细数来:红烧牛肉面、香菇炖鸡面、老坛酸菜牛肉面、西红柿打卤面等等,几乎是中国通吃;来到江南水乡,东坡红烧肉面、笋干老鸭煲面、雪笋肉丝面、花旗参炖乌鸡面,更受欢迎;在东北那旮旯儿,小鸡炖蘑菇面、酸菜炖排骨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红烧肉炖干豆角面,就是这么接地气。

在中国,仅仅是康师傅一家面厂,就有超过200种口味。走出国门,泰国的冬阴功泡面、新加坡的香辣蟹拉面、马来西亚的咖喱叻沙面、槟城白咖喱泡面。可以说,“一带一路”有多少种美食,就有多少种口味的方便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打开杯面盖,注入热水,静候5 分钟,享用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时,吃的不仅是口味这么简单,背后还是与能源有关的传奇故事。

棕榈油消费

每炸一包方便面,需要消耗棕榈油12克。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曾表示:用棕榈油炸过的面饼,稳定性好,不易变质,整个过程无须加入防腐剂。棕榈油的这种特性,广泛应用于饼干、冰棍儿等食品工业、餐饮工业、油脂化工业、生物燃料工业等领域。光是满足中国老百姓对方便面的需求,就得上百万吨棕榈油。这样的油,中国一滴也不产,全部依靠进口。

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棕榈油进口超过49 亿美元,总量逼近600万吨。棕榈油一跃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而用来生产棕榈油的油棕树,必须生长在赤道南北5度的地方。只有饱满的阳光直射和充分的降雨,才能保证油棕树结出含油量足够高的果子。

从马来西亚的斗湖机场开车出来,道路两旁诠释茂密的油棕树。在这片沃土上,200万棵油棕树是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种植,铲果、装车、运送这样的工序,为村民换回道路和桥梁,换回冰箱电视,还有供儿女读书。

油棕树被誉为“世界油王”,它的单位面积产油量是花生的5倍、大豆的9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由此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

棕榈壳升值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棕榈油的年贸易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就在人们消费棕榈油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棕榈壳。这些榨油残留物,曾给印度尼西亚农户带来不少麻烦,每年花费大量精力处理这些“垃圾”。如今,“垃圾”成了宝贝。

在新加坡裕廊岛,每月都有一艘满载棕榈壳的货轮,从印度尼西亚驶来。这些棕榈壳将被运往工业园区的一家燃煤电厂。新加坡这个“花园国家”,有着苛刻的环境政策,发电一律使用石油和天然气。几年前,一座热电厂建设投产,促成此事使用棕榈壳。工人们每天把低灰低硫煤和棕榈壳为主的生物质,按照80%煤和20%的生物质的科学比例混合,燃烧发电。加入20%的生物质,能够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降低20%,这样一来,既能满足二氧化碳排放的环保要求,又能在成本上具有国际竞争力,让新加坡老百姓用上廉价的清洁能源。

换算成统计数据,你会发现,三个中国小伙伴各吃一碗泡面,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生产炸制方便面的棕榈油时所产生的棕榈壳,可以让新加坡200盏5瓦的节能灯泡同时点亮1小时。

三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把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装进了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正在“一带一路”上复制、拓展。  (卜一兵荐自《数说“一带一路”》)

博 览

新闻推荐

星报小记者冬令营报名异常火爆 所剩名额已经吃紧,本周四即将出团体票 记者 胡龙生

星报讯“厦门那条线的冬令营开始时,学校放假了么,孩子们是坐高铁去吗?”“新加坡的夏令营孩子不会英语怎么吗?”……由本报专为中小学生“独家订制”的2017年星报小记者原创冬令营招生信息发布以来,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