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滥觞——书院
□钱伟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藏书、供祭和讲学一直是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培植、思维习惯的塑造及伦理道德的养成等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随着古代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书院走向海外始于明代,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等中华文化圈和华人侨居国。在东南亚比较早也比较有名的当属荷属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明诚书院(1690年),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五福书院(1819年),新加坡的萃英书院(1854年)等。
现在学者普遍认为,有文字记载的东南亚第一家华文学校应是1690由印尼华侨创办的明诚书院。如果以明诚书院作为东南亚华文教育开端的话,那么东南亚的华文教育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多年来,由于受侨居国家政治环境和移民政策的影响,华文教育几经坎坷和波折,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不管生活怎样艰辛,南洋侨胞们始终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华文化。
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五福书院最早是私塾,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早的星星之火。“五福”之名,源于《书经·洪范》篇二:“一寿、二富、三康宁、四修好德、五考终命”。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几百年来从未间断,其规模和水平在东南亚一直遥遥领先,这都得归功于该国华人先贤们辛苦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他们身体力行出钱又出力,让后人能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华文,才有今天生长在马来西亚的约700万华人中绝大部分通晓华文的成果。
这些早期的南洋书院往往集私塾、宗祠、会馆于一身,构成了延续200多年的东南亚旧式华文学校,这些学校没有统一的章程,教学内容以识字、记账珠算、尺牍为主,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教师多从国内聘请落弟秀才和僧侣等。如今这些古老的书院大多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成为见证东南亚华人先贤们,不屈不挠坚持华文教育的历史丰碑。
新闻推荐
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近日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将适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