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守望者
□张敏 本报记者 侯静
“我的作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很高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麻柳刺绣的省级传承人张菊花制作的桌布《十二凤凰》、围腰《幸福金瓜》、枕片《凤凰戏牡丹》、双面刺绣枕片《花牵福到》以及壁挂《美女打牌》等作品,被浙江商人相中,买去参加5月24日至27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11岁就能绣鞋垫
张菊花的外祖和外婆,都是刺绣艺人。母亲严金秀更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大到被面、小到手绢,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十里八乡的人常常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幅绣品。其《老鼠嫁女》等绣品已被中国民间艺术博览馆珍藏。
从小耳濡目染,张菊花8岁时拿起绣花针,11岁便可以独立绣完一双鞋垫。她渐渐掌握了挑花(里外花)、扎花(绣花)、串花、游花、补花、滚边等绣法,所绣成套各式花围腰、花鞋垫、花鞋、花袜子、袜溜跟,式样精美,做工精细,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绣女越来越少
如今,越来越多的妇女放弃刺绣,出去打工挣钱。据调查,1984年,麻柳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誉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而目前,只有350余人可以绣制麻柳刺绣,熟练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技法、针法,并绣出好作品的,不足30人。
37岁的张菊花坚持了下来。靠制作麻柳刺绣,无法维持家庭开支,张菊花说,从事建筑行业的老公王孝强不但担当起养家的担子,而且为她刺绣提供经费保障。张菊花用手中细细的针和线,绽放着传统工艺的别样魅力。她的《菊花图》、《兰花图》等作品出口新加坡,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等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览馆珍藏。
路虽远,行则必至
作为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每周要到麻柳中心小学去上一次刺绣课,还要给麻柳乡每年一度的刺绣培训班上课,“已经培训300人次以上”。
张菊花说,目前的麻柳刺绣依然处于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只能小规模生产,还没有进入市场的能力。
张菊花打算,等自家新房建好后,将在家里专门设置一个麻柳刺绣展厅,开个农家乐,好好把麻柳刺绣推广一把。如今,她14岁的女儿王心萍也成了小刺绣能手。“麻柳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新闻推荐
恒大两将回归郜林落选北京时间8月28日消息,为备战9月6日、10日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两场热身赛,足协公布了新一期的国家队集训名单,恒大方面冯潇霆、赵旭日回归,郜林、孙祥意外落选本次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