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飞地经济”能否飞出新天地

济南日报 2013-11-06 18:44 大字

本报记者 祝蕾德州汉能光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近一个月来,山东桑乐太阳能集团总裁高靖平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在率先完成全国九大基地布局后,这家国内太阳能行业的领军者又有了新目标:3至5年内,桑乐平板式太阳能力争在城市销售突破百万台。

山东是我国太阳能产业第一大省,桑乐、皇明、力诺瑞特三家企业均位居行业排行榜前十强。济南、德州两市也因此都把太阳能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植,期望在全国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喜还是忧?喜的是,如果能够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该领域称霸世界市场大有希望;忧的是,趋同的产业结构易造成产能过剩,政策杠杆效应难以得到最大体现,大大降低了经济圈的整体效益。

有报告显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七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记者走访发现,各地经常使出浑身解数,拼地价、拼政策、拼优惠,造成政府招商成本增加、资源严重浪费。

发展“飞地经济”、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无疑是破解多年沉疴的良药。如今,伴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推进,一幅七市抱团发展、共同构建大产业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集群小且分散

产业“合纵连横”能否破冰?

在泰开集团,泰安高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冉祥东告诉记者,泰开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去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泰开的产品有开关、变压器、开关柜、电站自动化控制、电线电缆五大类,几百个品种,上千种规格。”说起这些,冉祥东如数家珍。

和泰安泰开集团“一枝独秀”不同,济南电力设备行业可谓“百花齐放”。虽然单个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产业链条很长、产品门类齐全。原西电济南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庆堂表示,济南电力设备产业有五大类产品,分别是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自动化控制系统,济南在每个链条上都有企业参与,而且齐鲁电机、济南锅炉、西电济变等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除了传统电力设备产业,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济南也有力诺、北车风电等重点企业。

有关报告显示,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与其他六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0.95之间,同业竞争较为明显,影响了差异互补功能的发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经济圈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

由此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趋同的产业结构,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经济圈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地区间、城市间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是城市圈发展成熟的显要特征。在国内,很多城市圈中普遍存在着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的弊端。纵使是珠三角等先行者,亦难以例外。

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七个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与济南的经济协同问题,其二是对于承接京津沪产业转移的协同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即是诸市与济南之间产业定位不清晰。几乎每个城市,都要发展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特色产业难见“特色”。

趋同的产业结构也让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气候。目前,济南市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小,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中,规模过千亿的只有两个,缺乏能带动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的龙头企业,很难实现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和合作发展。放眼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六市,情况大同小异。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源于圈内各城市间分工不明确。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城市圈目前做得最好。除上海外,其他14个城市都有其独特定位。南京主要侧重于物流、重化和信息产业;杭州则是上海后花园、制造业中心;苏州和常州专攻现代制造业;无锡集中于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宁波身兼港口、重化工业、服装等制造业三位一体。每个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同时,与上海进行错位发展,主动接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实行梯度发展。

未来,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亦可借鉴长三角城市圈,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唯有“合纵连横”,才能真正把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存在恶性竞争

区域招商能否“内耗”变“合力”?

采访中,各地市招商部门负责人说起在建项目多侃侃而谈,而提到在谈项目时却讳莫如深。无意中透露了一点信息,也都再三叮嘱记者:我们在谈的项目信息属于“核心机密”,千万别对外宣传。

招商引资是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为了引进大项目,各市争着比优惠、拼政策早已屡见不鲜,但站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角

度看,这种招

商恶性竞争

无疑导致

了政府资

源的极

大浪费。

起前几

年 引 进

的一家外

地企业,济

南周边某市

招商部门负责

人仍扼腕叹息:该企业当年同时与济南和该市两地政府洽谈,两边来回比着要优惠政策。结果该企业在两市都落了户,

但几年来销售一直不佳,产能迟迟上不去,圈起来的大量土地遭到闲置。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发展“飞地经济”、破解招商乱局,这方面章丘已有成功经验。该市从2010年开始内部理顺了财政体制,引进项目集中在园区发展。关于税收分成等主要指标,按照“市本级1/3、引办乡镇1/3、落地乡镇1/3”执行。娃哈哈项目的引进方是黄河乡,落户地则是明水经济开发区,双方皆大欢喜,大家抱团发展,引进的大项目也越来越多。

去年,济南出台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实施办法》,“飞地招商”政策正式实施。政策鼓励各县(市)区联合招商,项目所形成的引进投资由双方各按50%计算,项目所形成的各类县区级地方税收由双方各按50%收益,财税共享期为3年。

那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多年存在的招商“内耗”能否变为“合力”?各市主导产业能否实现融合互补?这取决于在更高层面上出台“飞地经济”政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亟须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寻求区域发展良方。

此次《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济南为中心建三大协作区。其中,济南将在东部重点加强与莱芜的协作,推动钢铁、汽车等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协作区;在南部结合南部山区绿色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市创建,重点加强与泰安的协作,统筹“大泰山”地区的保护发展,培育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和特色农业,建设文化旅游协作区;在北部重点加强与德州的协作,统筹沿黄开发和园区共建,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这三大协作区能否加快推进?前提之一便是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的藩篱,实行区域联合招商,发展“飞地经济”。这也是增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总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飞地经济”优势明显

早日“起飞”还需迈过四道坎

“一个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1%的进出口总额,根本原因在于苏州工业园采用飞地发展模式,将新加坡先进管理要素引进了苏州,形成高端要素集聚效应。”采访中,这个案例被多个地市发改部门的工作人员所提起。

从发达地区实践来看,发展“飞地经济”优势明显:一是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交通、经济一体化。二是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产业集群。以小区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招商,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飞地经济”促使项目趋向在更加适合的地

方落地,让区域经济实现融合发

展,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以优化,产业聚集功能和集约效益得到增强。三是有利于避免招商无序和恶性竞争,节约成本。以往的区域招商,迫于利益,地方政府不惜降低门槛、实施大幅优惠政策以吸引客商。发展“飞地经济”,共享共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同时可促进土地合理规划、高效利用,避免各地为引进项目而不惜在土地上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业内专家提醒,在发展“飞地经济”过程中,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制度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土地制度上。如对于飞出地企业,飞入地政府可能会提供一些较大优惠,但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就意味着不公平。还有管理制度的问题。对“飞地”内的企业如何管理,是我管、他管还是共管?这需要确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第二是结构障碍。“飞地经济”如何融入当地经济?如果飞入地低下的生产结构和飞出地的产业转移难以协调,将导致“飞地”与当地经济分离发展。

第三是市场障碍。“飞地经济”会导致产出规模迅速提高,市场销售问题随之出现。产品在哪里销售?在当地销售,当地能否消化?在外地销售,是否增大成本?处理不好就会对“飞地经济”发展产生障碍。

第四是利益障碍。如何处理飞出地与飞入地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发展“飞地经济”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最核心、最需破解的问题。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期待,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市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改革精神,共建“飞地经济”,共享发展成果。

相关链接

飞地经济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飞地经济”始于我国沿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外资加工产业的逐步形成,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日渐成为国外企业的“飞地”。1994年,我国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成为我国跨国界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范本。

特别提醒

“他山之石”需因地制宜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推进,发展“飞地经济”成为圈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最佳选择。在设立“经济飞地”上,我们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江苏发展“飞地经济”比较成熟,从国际、省内、市内三个层面,该省都有参照样本,例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宿迁工业园等,南通与苏州、无锡合作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和“锡通科技产业园”等。

泰安市经济合作局副局长陈勇看来,“飞地”要“起飞”,政策需先行。如果不打破体制和机制的地域限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很难实现。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要建立超越地区行政架构的领导机构,从更高层面上,制定统一政策,统筹产业布局,实现多方共赢,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作为“飞地经济”的规划者和指导者,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明确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税收等方面的考核和利益分配,这是保证“飞地经济”顺利实施的关键。形象地说,推行“飞地经济”的前提是要做到“亲兄弟,明算账”。利益分配好了,最后的结果不仅谁都不吃亏,还能实现多方共赢。

发展“飞地经济”,还需要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目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七市定位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清晰,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引来的项目放到哪里最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壮大?这需要经济圈一盘棋,根据各市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产业规划,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全面优化产业布局。

延伸阅读

“飞地经济”成功案例

福建永泰模式 “飞地经济”的最早表现形式。永泰县是福州山区农业县。2001年,福州市提出在永泰县城关建工业集中区——— 马洋工业集中区,规定永泰县境内各乡镇引来的项目都得安排在该集中区。落地的新项目,引进投资地与项目落地方实行7:3分成。这种模式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新思路,找到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辽宁普兰店模式 优势互补型的一种“飞地经济”。2005年,土地资源紧缺的大连市海岛县、长海县出资,在隔海相邻的普兰店市购买一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围绕自己的海产品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安徽皖江模式 2010年初,安徽在皖江示范区内与长三角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安徽与苏浙沪主要采取共建园中园或共管园,利益分享施行一园一策。由安徽方将“净地”交给苏

浙沪政府,由其组织开

发建设与管理,独

立经营、封闭运

作。安徽方面则连

续6年将飞地园区

新增增值税和所得

税市、县留成部分全

额补贴给园区,并安

排不少于10亿元

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示范区发展。

新闻推荐

2016“中国旅游日”临沂分会场暨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式5月19日启幕

主办单位:中国观赏石协会承办单位:临沂市旅游局、费县人民政府时间:2016年5月19日——7月19日地点:费县中华奇石城主题系列活动:1.费县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启...

 
相关新闻